青海省有草地面积3 636. 97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1. 36%。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 153. 07万hm2。草地主要分布在环湖地区、青南高原、柴达木盆地,占全省草地面积的94. 47%。 东部农业区草地只占全省草地面积的5. 53%。全省冬春草地1586. 36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 19%;夏秋草地1574. 67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9. 81%。
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日月山以西的广大牧区,可分为环青海湖地区、青南高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三大块。其中以行政隶属关系来分,玉树藏族自治州草地面积最大,达1084. 81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956. 98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0. 27%;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居第二,草地面积为969. 36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731. 51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 14%;果洛藏族自治州居第三,草地面积为675. 37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625. 52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9. 79%;海南藏族自治州居第四,草地面积为360. 78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39. 46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0. 74%;海北藏族自治州居第五,草地面积为256. 84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238. 59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7.55%;黄南藏族自治州居第六位,草地面积为164. 97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57.8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99%;日月山以东的海东及西宁地区草地呈零星分布,草地面积为132. 81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11. 17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 52%。
根据1980~1988年青海省草地资源调查,全省草地共有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
9个草地类为:高寒干草原类、山地干草原类、高寒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平原荒漠类、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平原草甸类、附带草地类。其中高寒草甸类,面积2 366. 16万hm2,位居第一;高寒干草原类,面积582. 01万hm2,位居第二;山地干草原类,面积272. 08万hm2,位居第三;山地荒漠类,面积118. 86万hm2,位居第四;平原草甸类,面积108. 61万hm2,位居第五;平原荒漠类,面积96. 27万hm2,位居第六;高寒荒漠类,面积52. 55万hm2,位居第七;附带草地类,面积28. 63万hm2,位居第八;山地草甸类,面积11. 82万hm2,位居第九。
青海省草地资源有以下特征:
1.草地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寒草甸、高寒干草原为主体 全省发育着丰富多样的草地类型,从温性草原、草甸到高寒干草原、 草甸,从潮湿的疏林、灌丛到极干的荒漠无所不有。在天然草地诸类中,高寒草甸、高寒干草原所占的比重较大,二者面积之和为2 948. 16万hm2,占全省草地面积的80. 88%,是青海省天然草地的主体。
2.牧草低矮,缺少割草地 全省天然草地牧草普遍生长低矮,为低草区。除局部滩地、河谷阶地上的披碱草、芨芨草等稍高大外,大部分牧草高度都在10~30cm。其中占全省草地面积31%的高山嵩草,高度仅2~5cm。牧草低矮不利于打草,因此全省缺少割草地。
3.天然草地为主,人工草地面积比倒极小 全省人工草地面积所占比重极小,到2005年累计人工草地保留面积为29. 66万hm2,仅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0. 9%。
4.莎草草地占优势,草地耐牧性较强 在全省173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种的草地型有40个,虽然其数量不多,但其面积却达2 092. 37万hm2,占全省草地面积的57. 38%。莎草草地在全省占据优势地位。莎草科牧草根系发达,在生草层中交错盘结,形成10~15 cm厚的草皮层。该层虽然不利于通气透水, 但却富有弹性,不易遭到破坏,具有较强的耐牧性,是理想的放牧型草地。
5.牧草种类简单,缺少豆科牧草 据统计,青海省有维管束植物113科、564属、2 500种左右,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28 000种的1/13。在众多植物中,豆科植物较少(常见的约13属、 77种),仅占全省植物总数的3. 67%,而且数量少、分布零星。在仅有的豆科植物中,除去有毒、有刺、有怪味和低矮贴地的以外,所剩无几。豆科牧草在饲用牧草中占的比重较低。
6.牧草营养丰富 青海光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牧草生长旺盛,营养丰富,一般都具“三高一低”(即粗蛋白高、粗脂肪高、 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弥补了全省豆科牧草的不足。
7.产草量地域差异大,总体儡低 由于全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水、热条件相差很大,植物生长期短,造成植被类型多样,分布错综复杂。不同草地类型间,产草量和草质差异很大。灌丛草甸亚类、典型草甸亚类、高寒草甸亚类草地的平均每公顷鲜草产量为2 765~3 810.15kg,草本植物营养成分高,草质柔嫩,适口性好;而高寒荒漠类和山地荒漠类草地的平均每公顷鲜草产量仅为592. 95~1 000kg,并且牧草粗、硬,适口性差。同时,由于生态条件的限制,总体上全省平均牧草产量低。据1986年全省草地资源普查,全省草地平均每公顷牧草产量为2 250kg。由于各种原因草地退化严重,全省草地平均产草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8.天然草地牧草营养物质£藏量季节、年度变化显著 青海省草地受高原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温、降水季节、年度变化显著,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350mm左右,多集中于全年最热月份牧草生长季5~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026~80%,雨热同季,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暖季湿润凉爽、短暂,牧草生长期短,仅为90~150d,此期间牧草生长丰茂,营养丰富,鲜嫩适口;冷季干燥,寒冷、漫长,牧草枯草期长达210~270d,牧草枯黄,此期间草地牧草的贮量为暖季的43%左右,营养价值仅为暖季的20%左右。据青海草地资源统计数据,粗蛋白质含量在绿草期平均为11. 14%,枯草期降至6.21%。据铁卜加草原改良站试验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粗蛋白质含量,年度间变化以正常年为100%,丰年可达154. 53%,歉年仅为74. 11%,丰、歉年相差80. 42个百分点, 变化极显著。
9.草地檀被差异大,有利于季节草地划分 全省因地形的作用,造成在不同地形上具有优势种不同的植被类型。一般说来,山地上部及阴坡气温低,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这里的冷季气候寒冷,多风、多雪,牧草被冰雪覆盖,不易融化,牲畜觅食困难。夏季,气候凉爽,蚊蝇少,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因此适宜作各类牲畜的夏、秋放牧场。山地下部的阳坡及河谷宽阶地等处气温较高,植被多以草原为主。冷季,这里背风向阳,气候温暖,积雪少, 同时牧草较高,不易被雪覆盖,宜作各类牲畜的冬、春放牧场。全省这种因地形造成的植被差异,有利于季节草地的划分。
10.由于地形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导致各地区产草量的明显差异 黄南藏族自治州天然草地平均每公顷产鲜草4 516.2kg, 居全省首位;果洛藏族自治州为,3 363kg,居第二;西宁市第三,为2 952. 75kg;海东行署为2 843. 85kg,玉树藏族自治州为2 561. 55 kg,海南藏族自治州为2 395. 35kg;海北藏族自治州为2 203. 35kg; 海西藏族自治州产量最低,为1371. 75kg。
依据全国草地等级评定标准,青海就草地质量等级而言,中等草地占全省草地面积的大部分。以二等六级草地所占比重最大, 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4. 14%;三等七级、二等五级、二等七级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第四,分别占14. 86%、13. 73%和10.9%。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青海省草地资源的概况及其特征:http://www.3jise.com/article/5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