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分析农村住宅用地的政策性整理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指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①从定义中可知,农村居民点整理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自然、经济、社会以及工程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内容来看,包含着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1.政策内容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关于农村住宅用地整理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政策中:

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E2004]28号)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②2005年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统筹发展,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 的通知》,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③2006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重申:“坚持建新拆旧,积极推进废弃地和宅基地复垦整理。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优先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④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

 

2.整理模式

中国地域广阔,且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差异,各地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时所采用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城中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和城外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

(1)城中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

城中村是指虽然它位于城市建成区之中,但在形态和体制上仍属于村庄, 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中村已成为现在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且对城中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可以很好地挖掘城市内的可利用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 缓解我国住房紧张的问题。因此,城中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十分重要。

按实施主体的不同,有可将城中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在作出土地整理的决策之后,设置专门的土地整理机构,具体、全程负责土地整理过程。该机构在前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指定拆迁、补偿、安置等方案;出资搬迁、安置被拆迁居民; 收回原有宅基地,对其进行土地整理、储备、拍卖;最后做好被拆迁居民的安置工作。企业主导型,是指由房地产开发商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进行城中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工作,政府仅起到监督、协调、引导的作用,不直接参与城中村居民点整理的工作。

(2)城外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

城外村村庄的数量十分巨大,而且其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其整理模式也各不相同。概括来说可分为村集体主导型和政府、村集体共同主导型。村集体主导型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在政府的指导、 监督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村庄的外迁或原地整理改造。此种类型适应于经济实力强大的村庄。政府、村集体共同主导型是指由政府发起、指定详细规划'村集体实施,整理所需资金由两方共同承担的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目前,此种模式较为普遍。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农村住宅用地的政策性整理:http://www.3jise.com/article/5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