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圈状分布规律
这种分布,一般是指在湖泊湿地中或库塘湿地中植物群落的分布,表现的规律是外圈为挺水植物,向内则为沉水植物、根着型漂浮植物和漂浮植物,中心一般还有近似于圆形的没有维管束植物分布的水域。
这里要指出的是漂浮型水生植物,它的分布往往不受这种分布格局的影响。如果水域偏小,甚至单一种类可以分布全部水面。经常可以见到一池全为水浮莲、凤眼莲、品藻、浮萍、满江红等,有时如空心莲子草也可形成单纯的种群,漂浮于池面。
(2)带状分布规律
这种分布主要是指在河边、海边湿地植被的分布。这是湖、池边群落分布的扩展,它也是随着水体深度及其离河岸的远近而出现的变化。一般来说,沿岸最近的是挺水植物群落,而后是根着漂浮植物群落,最中间则为沉水植物群落,接着为漂浮植物群落。河流水体流动性大,漂浮植物群落常不存在或与根着型漂浮群落交叉分布,甚至作为该群落的成分之一。沉水植物群落在带状分布型中的植株,往往株体倾斜,作为群落,组成也比湖泊类的成分复杂。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河流型湿地植被中河漫滩植被的变化。在这里下列几类植物群落是常见的:芦苇、斑茅、芦竹、五节芒、荻、爹芝芦、河八王。
有的地段,河面常出现消落带,这里五节芒常形成大片群落,有时也出现大片类芦,河八王等大面积分布。也有水麻,醉鱼草等组成的群落,出现在一些潮湿和湿润的溪谷。
(3)块状与镶嵌型分布
这种分布类型,在海边、江河、池、湖都可能出现。随着地形、岩性、土壤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斑块。而其中最主要是地形变化,影响流速,水深,导致不同的分布。种源也影响着物种,没有种源最适宜分布的物种都不可能形成群落。
水是物种分布的重要媒介。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分布,除风、雪乃至云雨的传布外,生物(特别是鸟类)、水体的流动也是传布的重要手段。水的流动,使湿地植被,尤其是水生植被的分布镶嵌、叠加,加强了湿地植物分布的复杂性,如在莲、睡莲分布的地区,往往也有漂浮植物品藻或紫萍的分布。
水生植物中种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在自然界中,可以发现镶嵌分布的情况不多,往往单独分布的情况较为普遍。即使是沉水植物,也大体如此,这是值得研究和深入观察的课题。
总之,湿地植物的分布,离不开外部条件,在具有种源和传布媒介的情况下,环境是决定其分布的关键因素。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湿地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http://www.3jise.com/article/5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