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带来的“中国人能否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我国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即耕地总量在不断增减的动态之中保持平衡,其基本内涵是每年耕地的减少量与新开发、复垦的耕地在总量上保持平衡,即占用与补偿的动态平衡。保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为了缓减耕地的人口压力,实现土地、人口、粮食、 经济的协调发展,扭转“人增地减”的逆向运动为“人增地也增”的同向运动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这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其实质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粮食完全自给,保证供需平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地积极探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包括:(1)严格限制耕地占用,控制城市发展规模,集约利用土地;(2)改造村镇,退宅还田;(3)开发后备荒地资源;(4)复垦废弃地;(5)国家建设项目节地挖潜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不强;各级政府之间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施中的博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战略的实施;对于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经济可行性分析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未能强调土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当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存在,使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大打折扣,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在目前和未来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内,其实现的可能性还值得怀疑。其中,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尺度的选择,即对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应在哪一级区域来实现缺乏明确的规定。有人认为只要各级行政单元达到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便可以实现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而事实上,我国作为一个大国,中观区域不平衡性极为突出,若不能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问题制定对策,宏观政策会被误用,或落实不到实处,而微观技术也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包括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