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牧民工创业计划旨在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创业环境,引导更多有技术、有资本、会经营、懂管理的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促进农村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自治区各级人社部门多措施全方位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创业,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引导和帮助返乡创业农牧民工融入区域专业市场、示范带和块状经济自主创业。
呼和浩特:
依托县域经济 推进农牧区返乡人员创业
呼和浩特市依托县域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抓住打造大青山生态旅游区、敕勒川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综合体以及开发一批农林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产业项目的有利时机,扶持返乡创业人员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绿色家畜产品加工业、都市休闲农业和体验型、采摘型农业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支持返乡创业人员网上创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积极组织返乡创业人员与企业、小康村、市场和园区对接,推进农村牧区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对创办社会组织、从事网络创业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给予相应创业扶持。在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创业指导服务窗口,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工商税务登记、贷款融资、创业指导等服务。
呼和浩特市还将采取单独设立或融入综合性创业孵化基地的方式,建设一批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基地、电商孵化基地,并按规定享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扶持。将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创新纳入自治区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以奖代补”项目扶持范围,对入驻创业孵化园区的返乡创业人员,在孵化期内可减免租金、物业费、水电费、取暖费等相关费用,2013—2015年度,分别对新城区科技创业孵化园、赛罕区设施农业创业园和金川电子商务创业园等3家大学生示范基地给予200万元、250万元和15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扶持。
未来5年,呼和浩特市将逐步建立市级“以奖代补”项目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模式,进一步推动返乡农牧民工创业。
呼伦贝尔:
推进返乡农牧民工创业园区建设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把返乡农牧民工创业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实现转移就业和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内容,将劳务输出的重点放在农业人口比重比较大的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当地出台了《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等相关配套文件,指导各旗市区有效地开展有组织、有规模的劳务输出工作。
另外,呼伦贝尔市大力推进返乡农牧民工创业园区建设,促进农牧民就近转移就业,进一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从2009年开始大力兴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打造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将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向乡镇进行试点推广,通过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目前,全市已有4个旗市建立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园区13家,入驻经济实体191户,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3872人,人均年收入13000元。带动周边1.2万个农户发展林果,养殖、特色种植、家庭手工业,户均增收2200元,辐射效益达到2640万元。创业园区的建立,为返乡创业人员创业搭建了极好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农牧民工创业就业。
通辽:
返乡农牧民工创业计划让山村变成创业园
通辽市结合本地农牧业资源,各旗县积极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引导和帮助返乡创业农牧民工融入区域专业市场、示范带和块状经济自主创业。
依托现有存量资源,全市整合发展16个规模型、规范型的返乡农牧民工创业园。鼓励返乡农牧民领办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开鲁县大榆树镇利民村农民丁乃民,1998年奔赴海城市温乡镇打工,从事设施农业种植工作。他在熟练地掌握一整套完整的反季茄子栽培技术和其他蔬菜种植技术以后,携妻带子返回老家大榆树镇。在仔细考察了当地的蔬菜市场供需情况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返乡农民创业政策以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大榆树镇发起成立了“古榆绿茄协会”。后来又在协会基础上成立了开鲁县乃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建有温室1030座,温室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的规模,吸收320户农户入社经营,带动2000余名农牧民工人员实现了本地就业。
同时,通辽市还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鼓励发展以“可意网”为龙头的“网络平台+配送中心+村屯社区服务站”的经营方式,已建成110家村屯社区服务站,打通了农村特产进城、农资销售到村、商品到户的最后一公里,为农牧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一条便利渠道。
乌兰察布:
多措并举助力返乡农牧民工创业
乌兰察布市整合优势资源,拓宽创业渠道,引导返乡创业与万众创新对接。
当地将返乡农牧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妥善解决农牧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政府部门积极协调、指导,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乡村(苏木嘎查)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从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返乡农牧民工创业用地,并保证返乡农牧民工创业优先承包土地,并精简审批程序。
鼓励返乡农牧民工发展农牧民合作社组织,从事农畜产品加工、休闲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充分调动农牧民创业积极性,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网上创业,挖掘、升级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农畜产品等特色产品,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办特色店、连锁店和品牌店。
将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创新纳入自治区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以奖代补”项目扶持范围,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入园限制,对进驻创业园的创业者给予水电费和税收减免。引导企业积极申报自治区以奖代补项目,申请资金用于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维护、租赁、水电费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等。依托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便民连锁超市,建立城乡互通的农畜产品物流模式,鼓励返乡农牧民工等人员从事电子商务创业,架设农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直通车”。
阿拉善:
就业服务“套餐”帮助农牧民圆就业创业梦
阿拉善盟主动将职能下沉,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力推进服务农牧民创业就业工作。
近两年来,阿拉善盟人社局通过送培训进嘎查,将培训课堂办到老百姓家门口,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了解到一系列关于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先后在巴彦霍德嘎查、吉兰泰镇瑙干陶力嘎查、敖伦布拉格镇等地区,举办了3期沙产业创业+技能培训班,吸引了98名转移搬迁农牧民前来学习,还为837名进城创业的农牧民免费开展了SIYB创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牧民创业意识、就业技能和科学种植水平。
为提升农牧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当地为有培训意愿的进城农牧民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盟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共开展沙葱种植、肉苁蓉人工嫁接、蜜瓜种植、保安员、餐饮服务员、月嫂等实用技术培训班70期,共培训农牧民1891人,培训后就业1850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7%。
为了配合当地特色产业建设,扶持沙产业创业致富,阿拉善盟就业局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抽调专人深入吉兰泰镇瑙干陶力嘎查为海桐合作社、大漠奇珍合作社22户转移搬迁农牧民现场办公发放贷款120万元;为巴彦霍德转移农牧民创业园华颖沙生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4户农牧民发放贷款115万元。扶持他们创业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使农牧区创业者享受了上门服务的政策,降低了办事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今年,阿拉善盟各级就业部门定期邀请沙产业、农牧业方面的创业专家为农民创业者传授创业经验,进行实地回访和座谈,并积极主动地向农民创业者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及推介好的创业项目。
自启动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以来,全盟累计为2492名农牧区创业者发放贷款2亿元,当年为17名阿拉善盟户籍农牧区创业者发放贷款163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已成为农民创业者实现稳定就业和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推进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农村牧区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支持电信企业加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建设投入,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综合示范旗县(市、区)工作,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返乡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创业。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动员社会力量,为农牧民工创业提供社会服务。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内蒙古:农牧民工返乡创业计划架起富民桥:http://www.3jise.com/article/5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