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划区轮牧的优点划区
轮牧就是根据草地状况与畜群的需要,把放牧地划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按区根据一定次序有计划地轮流放牧。划区轮牧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系统的放牧制度,它的主要优点在于:
第一,有利于草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能够均匀地、有计划地利用牧草,减少牧草浪费。因而,可比自由放牧提高载畜量25%~3096。轮牧时,牧草有了轮休、恢复生长和结种的机会,有利于牧草的再生、复壮与更新,从而保护或改善草地植被,提高草地产量。如自由放牧时每头奶牛需草地1.3hm。以上,划区轮牧时为1·thm2以上。实现划区轮牧,还有利于草地的管护、培育和建设。
第二,有利于家畜健康和畜产品产量的提高。在轮牧分区中放牧时,由于家畜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游走与奔跑时间减少,采食与休息时间增加,运动消耗减少,有利于家畜健康与畜产品产量增加。据俄罗斯有关资料报道,在围栏中实行轮牧时,乳牛产奶量比自由放牧提高15%~25%,犊牛的活重增加25%~30%。在美国,围栏放牧的绵羊产毛量增加6%~8%。
第三,有利于防止家畜寄生蠕虫病的传染。家畜寄生蠕虫病是一种内寄生虫病,在家畜粪便中常常含有寄生虫卵。随粪便排出的虫卵经过约6d之后,即可成为可感染幼虫,在自由放牧时,家畜在草地上移动无一定次序,停留时间过长的地方,极易在采食牧草时食入可感染幼虫,因而得以传播。而轮牧时,可经适当安排,使同一地段放牧不超过6d,就可防止或减少寄生蠕虫病的传染。
划区轮牧时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尤其在分区面积较小时,往往需要大量的围栏设备与器材。
2.划区轮牧的实施划区
轮牧的实施过程概括来讲就是:首先要根据气候、地形、植被或水源等条件,将放牧地划分为季节牧场;进而按放牧地的面积、产量及畜群大小、放牧时间长短,把季节牧场再划分为轮牧分区(或称小区);然后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要求轮流放牧,合理利用。
- 划分季节牧场
我国放牧利用的草地,目前多根据季节分为季节牧场(季节营地或季带),这是实施划区轮牧的第一步。其划分原则主要应考虑:
①地形和地势这是影响放牧地水热条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划分季节牧场的主要依据。山地草地地形条件变化很大,地势、海拔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植被的垂直分布也十分明显。在这种地方季节牧场基本上是按海拔高度划分的。
每年从春节开始,随气温上升逐渐由平地向高山转移,到秋季又随气温下降由高山转向山麓和平滩。也可以按坡向划分,在冷季(冬春)利用阳坡,暖季(夏秋)利用阴坡。在比较平坦的地区,小地形对水热条件影响较大,夏秋牧场可划分在凉爽的岗地、台地,冬春牧场安排在温暖、背风的洼地、谷地和低地。
②植被特点放牧地的植被成分在季节牧场划分上有重要意义。例如,芨芨草在夏季家畜几乎不采食,适口性非常低。蒿类或其他一些生长季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往往不为家畜所采食,但秋天经霜之后适口性明显提高,以这类植物为主的草地尽可划为深秋利用。
针茅在盛花期及结实期,由于颖果上具有坚硬的长芒,牲畜多不采食,甚至常常刺伤家畜,这类草地尽可在此之前利用。在荒漠、半荒漠地区,有些短命与类短命植物,在春季萌发较早,并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以这类植物为主的牧场早春利用是最合适的。在干旱草原地区有些早熟的小禾草(如硬质早熟禾、冰草等),以及一些无茎豆科牧草(如乳白黄芪、米口袋等),春季萌发较早,而且在初夏即完成其生命周期,这类牧草也只适合于春季和夏初利用。
③水源条件为了使家畜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满足其饮水需要。因此,放牧场的适宜利用期与其水源条件有密切关系。不同季节’因气候条件不同,牲畜生理需要有差异,其饮水次数和饮水量也不一样。暖季气温高,牲畜饮水较多,故要求水源充足,距离较近。冷季牲畜饮水量和次数较少,可以利用水源较差或离水源较远的牧场。有些草原夏季无水,冬天有雪时能靠雪解决饮水问题,可以利用这类缺水草原。
根据上述一些基本原则,可以将放牧地首先划分成两季(冷季、暖季)、三季(夏场、春秋场、冬场等)或四季牧场,然后在季节牧场内再划分轮牧分区。
(2)划分轮牧分区
①确定轮牧分区的数目轮牧分区(小区)数目与轮牧周期(同一小区两次利用之间的间隔)、放牧频率(放牧次数)、放牧季的长短及每小区中放牧的天数等有关。而放牧周期的长短与牧草再生速度’即与牧草种类、水热条件等都有关系。而且在同一放牧单元内,各放牧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据研究,一般第二放牧周期可在第一次之后20~25d开始,而以后各次可在前次之后30~40d后开始。根据以上各种因素适当确定第一个放牧周期之后,就可
以确定小区数目。其计算公式如下:
小区数=轮牧周期/每小区内放牧天数
小区内放牧天数,根据防止蠕虫病感染与草类再生的速度,一般不应超过6~7d。在非生长季或干旱的荒漠地区,可不受6d的限制。荒漠地区土壤温度在强烈日照下,往往高于45℃,可以有效地杀死或削弱寄生蠕虫的卵及可感染的幼虫。
另外,在第一个轮牧周期中,各小区产量不等,春天最早开始放牧的1~2个小区往往不能满足6d的放牧,其产量一般可按以后各区的25%~40%,需要相应缩短放牧天数。
在生产实践中,考虑到气候条件等的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并留有充分的余地,实际划分的小区数目,应比计算的数目要适当有所增加,以备调节、补充之用。
②轮牧分区的布局、形状及面积在规划布局轮牧分区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从各小区到饮水点和畜圈,不应超过一定的距离,大体的标准是:奶牛及妊娠后期母牛1~1.5km,犊牛0.5~1km,其他牛2~2.5km,绵羊及山羊2.5~3km,马群5~6km。
第二,如以河流作为饮水水源,可将放牧地沿河流划分为小区,利用时可自下游依次上溯,以防止先放牧上游而使下游污染。
第三,各轮牧分区间要留有适当的牧道。牧道长度应缩减到最小限度,但宽度必须足够,避免拥挤。如以100头的牛群计,适宜宽度为20~25m,600~700只的羊群30~35m,100匹的马群20m。家畜由一个围栏向另一围栏转移的牧道可适当窄一些,但应不少于15m。
轮牧分区的形状,以长方形为最好,长与宽之比可为2:1或3:1,这既适于家畜放牧,也有利于放牧地的机械作业与管理。如果有林带、壕沟、渠道、河流、湖泊或山岭等自然界限时,可以充分利用,以节省围栏花费,不一定强求形状统一。如分区面积较大时,为减少围栏材料,也可设置为正方形。
轮牧分区的大小,与草地产量、畜群的头数和牧草再生的快慢等都有关系。一般而言,对100头成年牛的畜群,较为适宜的分区面积为:人工草地为4~5hm2,放牧次数多时可到8hm2,但分区过大常常造成放牧不均。天然草地分区面积应更大一些。根据放牧地的不同类型,分区面积的大小。也可根据每头家畜的日食青草量、放牧持续时间及草地的产量加以计算。
当放牧地按照一定的要求划成轮牧分区之后,就可按轮牧分区顺序利用,并采用相应的牧场轮换及其他培育管理等措施,这样就能保持草地长期高产稳定。
3..放牧地的轮牧
放牧地轮牧,是指每一放牧单元中的各轮牧分区,每年的利用时间、利用方式按一定规律顺序变动,周期轮换。这样就可防止每年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利用同一草地,以避免草层过早退化,使其能保持长期高产稳产。因为当每年同一时期利用同一块草地时,会使有价值牧草正常的营养物质积累与消耗过程破坏,种子不能形成,使其产量下降,并从草层中衰退,而非理想植物与毒草却不断增加,所以不合理利用是造成草地迅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测定,当连续4年不合理放牧时,草地上家畜不喜食的植物可增加20%—30%,而饲用植物的产量下降40%~50%。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必须要有正确的放牧系统,实行放牧地轮牧。其主要环节是:
(1)更换利用次序放牧小区的利用次序每年更换,如今年从第一小区开始放牧,明年从第二小区开始,后年从第三小区开始等,依次类推。
(2)较迟放牧等牧草充分生长后再行放牧,以避开在春季忌牧时期的利用。
(3)延迟放牧使主要的优良牧草结种之后再放牧,为种子成熟与更新创造一定的条件,或避开秋季忌牧时期。
(4)刈牧交替退化比较严重的草地,在生长季内完全不加利用,使其充分休闲;或割草与放牧交替,以恢复生机。
在牧场轮换中,轮换周期的长短,可因放牧地的类型等具体情况而定,可3~5年轮1次,或时间更长些亦可。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草地合理利用的划区轮放的设计应该了解什么?:http://www.3jise.com/article/5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