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所谓“黑土型”退化草地是指青藏高原海拔3 700m以上高寒环境条件下,以嵩草属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甸草场严重退化后形成的一种大面积次生裸地或原生植被退化呈丘岛状的自然景观。因其裸露的土壤呈黑色,故名“黑土型”退化草地。 它包括俗称的“黑土滩”、“黑土坡”、“黑土山”等。“黑土型”退化草地只是一种概括性的称谓,并没有发生学的意义。
退化类型与特征方面,何种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以及其秃斑地裸露的面积占草甸面积的多少,方能作为“黑土型”的判定标准?进行科学的分类将有助于“黑土型”恢复对策的提出。潘多峰(2007)根据实地调查,以秃斑地的面积大小初步提出3种类型的“黑土型”,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特征首先表现在生草层的秃斑化,其次原生植被的杂毒草化,草地生境的干旱与盐碱化以及草地植物根量锐减。
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是植被盖度较低,一般为2026~30%,有的甚至寸草不生; 二是植被组成中多为杂毒草;
三是生产力低下,仅为原生草场植被的10%左右; 四是草地鼠害猖獗。
“黑土型”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多出现于青藏高原阳坡和半阳坡山麓和山前滩地,近些年来逐步发展到山坡和山顶。
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分布海拔范围在3 600~4 500 m,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海拔平均4 000 m以上,地势起伏小;东部海拔大多在3 500~4 000m,地势起伏大。超出该范围无“黑土型”的形成条件。较高的海拔地区由于家畜和人类活动的减少,而不具有形成“黑土型”的人为因素;较低的海拔地区没有形成“黑土型”的特殊自然气候条件。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定义及其特点:http://www.3jise.com/article/5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