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关于草地退化后的恢复与重建要注意哪些?

我国4×108 hm2草地,其中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如何改良、利用这90%的退化草地,是草地退化防治的根本与关键。对于退化草地,关键是使用和改良。合理使用本身是一种科学管理。另外,对于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用一种办法,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实现退化草地的治理。

1.采用科学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指标 实践证明,仅以牲畜头数来衡量畜牧业的发展,虽然是一个容易理解和操作简单的考核指标,但往往造成片面追求牲畜头数,忽视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和商品畜产品生产量,陷入草地退化和牲畜生产性能低下之间的恶性循环。据报道,某些地方制定短期或长期规划时,均要求在某年新增奶牛头数若干,绵羊存栏头数若干等等,造成牲畜头数连年翻番,从而加剧了草地的退化。简单的计算如下:一牧户饲养1头高产奶牛,年产奶量达8 000kg,而另一牧户饲养4头低产奶牛,每头每年生产奶2 000kg;才能抵得上前一户的奶产量。但两户消耗的饲草料、人力、物力等却非常悬殊。在种植业生产方面‘,衡量其生产能力往往有单产。而畜牧业生产方面,就没有将衡量牲畜个体生产性能的指标列入衡量体系。

2.退化草地的封育禁牧 过度放牧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因素。 为了有效地控制因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群落逆行演替防止草地退化,保护草场资源,采取围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目前的放牧压力下,只有经过封育,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才能有机会贮存足够的营养物质供越冬和翌年返青的需要。围育对优质牧草尤为重要。这样,优质牧草才能免遭牲畜的啃食,才有机会与其他牧草竞争,特别是与不可食或适口性差的牧草竞争,从而使草场向正向演替方向发展。

解除放牧压力,作为一种低投入、经济的措施在退化草地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内蒙古典型草原,冷蒿、针茅、羊草为主的退化草地,经过7年封育后,地上生物量由1100kg/ hm2提高到1 900kg/hm2,羊草比例由9%增加到35.7%,冷蒿等为主的菊科比例由31%下降到9%。中度退化草地,可以通过封育措施实现草地植被生态恢复。封育试验研究表明,在典型草原地带适,宜的封育措施有利于退化植被的恢复演替,改善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植物生物量和地表植被覆盖率,促进退化植被及生境土壤的恢复和发展。

3.应用草地改良措奠促进退化草地恢复 应用草地改良措施,促进退化草地恢复是较为普遍的,包括松土、轻耙、浅耕翻、补播等,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羊草退化草地进行的松土试验结果显示,羊草地上生物量增加了49%,其他禾草比例由43%上升到57.2%,豆科比例由6.2%上升到12.3%,而菊科由41..14% 下降到16.6%。在退化羊草草地上补播羊草能使其生产力在2~ 3年达到与自然恢复的羊草草原一样,是实现快速恢复的有力措施。不少典型材料说明,我国草地的生产潜力是很大的,开发与治理结合成效明显,如毛乌素沙地搞家庭牧场,使牧民脱贫致富,沙化草场得到恢复就是成功的例子。我国草地类型多种多样,增产措施要因地制宜。在北方草原中,重点抓水土条件较好的草甸草原带,即沿大、小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一线呈带状分布的区域, 现为农牧交错地带,这一地带草地面积约40万km2,如集中投资, 可望把这一地带建设成为北方牧区最大的牛、羊肉和毛皮生产基地,大幅度提高牧区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4.建植人工草地增加饲草供给 我国牧区、半农半牧区靠天然草地养畜已走到尽头,牲畜头数已超过了天然草地的承载力,只有增草才能增畜。因此,大力进行人工草地建设,是缓解草场压力的最重要措施。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如黑土滩、裸斑地)恢复潜力较小,恢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人工植被建设,才能有效促进草地群落的生态恢复。据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建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2年内就可使草地植被盖度达95%以上,与封育天然草地相近;草群高度明显超过封育天然草地和未封育天然草地;可食牧草比例达99%,比天然草地提高23%;牧草产量为封育天然草地和未封育天然草地的2.3和3.1倍,初级生产力分别比二者提高5. 21×l03 kg/hm2和6. 23×l03 kg/hm2;粗蛋白质产量为二 者的2.6倍和3.5倍,单位草地面积的粗蛋白质净增量分别为721.9 kg/hm2和842kg/hm2。可见,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可以明显改善高寒草地饲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人工植被对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载畜量过大,问题的关键是草少畜多且严重失衡。通过人工草料生产能力的扩大,增强家畜生产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加快牲畜周转,实现“退牧还草”,以休养生息,促进草原畜牧业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半集约化经营转变。特别是任继周院士提出的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理论与试验成果,在我国草地生态治理实践中具有先导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进行试验示范研究,提出“1/10递减治理模式”,即种植人工草地,可使天然草地得以合理利用,从而使沙化退化草地得以恢复重建;许鹏在新疆荒漠草地生态优化调控原则和总体模式研究中提出的“三带三季一改模式”与“生态置换”理念都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这些理论和技术对于解决草地修复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5.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生产性能 通过牲畜改良,提高家畜个体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从而可控制数量、减轻放牧压力,达到控制草地退化的目的。

6.切实加强法嗣管理,认真贯彻《草原法》 坚决制止滥垦、 过牧、滥采等非持续利用形式。对草甸草原重点防止无序开垦,对于干旱、半干旱的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与高寒草原,要严格以草定畜,不允许超载放牧;通过改良牲畜、改善饲养方式,实行季节放牧等措施,增加畜产品产量。对极端干旱的戈壁与沙漠,应以自然保护为主,留给野生动物利用;有些草地可建成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以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教育和科研的需要。

总之,草地绝不仅仅是地球的放牧场,对于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道德情操的陶冶,乃至国家民族的兴衰、地球环境的保育、人类的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草地是地球母亲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只要善待她,她一定会给我们以更多的慈爱和赏赐;反之,我们将吞下自己造成的苦果,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我国北方草地目前处于非持续利用状态下,退化面积不断扩大,实堪忧虑。众所周知,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耕地与粮食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发展草食家畜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但是解决我国食物与毛皮等工业原料的重要途径, 而且对保护环境起重大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大力加强草地畜牧业,组织实施草地生态工程,增草增畜,在建设中求发展。  制止一切非持续利用形态,并逐渐建立与完善草地畜牧业市场体系、草地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以及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体系,把种草、养畜、畜产品加工、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草地退化后的恢复与重建要注意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