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根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严重鼠害草地治理技术规程》 (2007,试行)规定“严重鼠害草地”(Rodent Damaged Grassland) 是指主要因鼠类活动和超载过牧等原因引起草地严重退化的次生裸地。其植被覆盖度低于20%,地上植物生物量低于原生草原的20%。如鼠荒地、黑土型、沙化草地等严重退化草地。“草原鼠害” (Rodent Pests in Grassland)是指啮齿类动物在一定区域内过度繁殖,对草原、人、畜造成损失及危害的统称。
成灾鼠类的增加,加剧了草地退化。据统计,1978~1999年, 我国北方11个省、自治区平均每年鼠害成灾面积近2 000万hm2。一是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草畜矛盾。鼠类的日食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3~1/2。布氏田鼠日食鲜草平均为14. 5g/只,高原鼠兔日食鲜草66. 7g/只。据测算,我国青藏高原至少有高原鼠兔6×108只,每年消耗鲜草1 500万t,相当于1 500万只羊1年的食量,造成青藏高原牲畜严重缺草。二是破坏草场。挖洞、穴居是鼠类的习性,挖洞和食草根,破坏牧草根系,导致牧草成片死亡。害鼠挖的土被推出洞外,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土压草地植被,也引起牧草死亡,成为次生裸地,在青藏高原出现的黑土滩就是鼠害造成的。
据统计,黄河源头区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滩型草场退化面积已达200万hm2,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利用价值。当地牧民忧虑地说:“人不灭鼠,鼠将灭人。”
鼠害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天然草地鼠类分布广、数量多。常见的啮齿类动物有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和草原田鼠等。其中高原鼠兔和喜马拉雅旱獭对草地危害最大。灭鼠方法很多,可分为物理学灭鼠法、化学灭鼠法、生物学灭鼠法和生态学灭鼠法四大类。它们各有特点,使用时互相搭配,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以期获得较好的效果。
草地鼠害的治理区域确定
(一)确定标准
鼠类破坏草原原生植被面积达80%以上;使植被稀疏,群落结构简单化,植被覆盖度低于20%;地上植物生物量低于原生草原的20%。
(二J治理区域确定
经害鼠密度、危害等级以及植被盖度、植物生物量调查,达到治理标准的区域,确定为治理区域。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鼠害型草地的定义及其治理区域:http://www.3jise.com/article/5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