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主要用于牧业生产的地区或自然界各类草原、草甸、稀树干草原等统称为草地。草地退化中所指的草地一般是指天然草原。草地多生长草本植物,可供放养或割草饲养牲畜。世界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各大陆内部气候干燥、降水较少的地区。世界上的草地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0%,生产了人类食物量的11.5%,以及大量的皮、毛等畜产品;草地上还生长许多药用植物、纤维植物和油料植物,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我国各类天然草地面积达4×108h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1.7%。
人类最初只利用天然草地,从游牧到定居放牧,逐渐发展形成畜牧经济。后来学会了开垦草地,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人口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扩大放牧和开垦的范围,以及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草地资源逐渐减少。许多国家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掠夺性经营和滥垦,使草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很多地区出现了生态危机,灾害频繁。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也发生过盲目大量开垦草地、过度放牧导致草地严重退化的现象。
世界草地资源按其地理分布和组成划分,有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两大类。温带草原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包括欧亚大陆草原、北美大陆草原等。它的特点是低温少雨,草群低矮,地上高度不超过1m,以耐寒旱生禾本科草为主。热带草原分布在低纬度地区,包括非洲、大洋洲及南美洲的部分草原。它的特点是高温多雨,旱湿季明显,旱季长达5~6个月;植物以旱生草类为主, 草丛高大,禾本科地上高度达2—3m,并混杂生长耐旱灌木和非常稀疏的乔木,被称为“稀树草原”。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尚保留用于畜牧业的草地面积约为31.6×108 hm2,非洲占25%,亚洲占19. 4%,大洋洲占14. 9%,南美洲占14. 4%,北美洲和中美洲占11.3%,欧洲占2.9%。各洲草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大洋洲是55. 3%,非洲是26. 4%,南美洲是25. 6%,亚洲是22. 6%,欧洲和北美洲各占16%。平均每人占有草地面积最多的是澳大利亚为31hm2,其次是阿根廷5. 3hm2,其他比较多的国家有新西兰4.51hm2,马里4. 3hm2,南非2. 81hm2,美国、墨西哥、智利等国1~2.7hm2。
我国4×l08 hm2草地中,可利用面积约2.8X108hm2,分为牧区草原和农区草山草滩两大部分。牧区草原3. 13×108hm2,可利用面积2.2×108 hm2,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西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6个牧区县和半牧业县;农区草山草滩0. 87×l08llIl2,可利用面积0.6×108hm2,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和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牧区草原有草甸、干旱、荒漠与半荒漠三种基本草地类型;农区草山草滩有温带、亚热带、热带灌草丛、落叶与常绿阔叶林草地等基本类型。如按质量分,优等占20%,中等占50%,劣等占30%。分布于各类草地的牧草资源有5 000多种,其中豆科139属1 130种,禾本科190属1 150种。已用于人工栽培的牧草有100多种。
我国草地资源按自然条件、利用现状和发展方向可分为: ①蒙新高原草原区,有可利用草地1. 06×l08 hmz,是发展细毛羊、 半细毛羊、羔皮羊、绒山羊、马、肉牛和双峰驼的基地。②东北草原区,有可利用草地0. 13×l08 hm2,是发展奶牛、肉牛、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和绒山羊的基地。③青藏高原草原区,有可利用草地1. 06×l08 hm2是发展牦牛、绵羊、马等高原型家畜的基地。④黄土高原草山区,有可利用草地0. 13×108hn12,是发展奶山羊、滩羊、秦川牛、关中驴的基地。⑤西南山地草山区,有可利用草地0. 27×l08 hm2,是发展奶牛、肉牛、半细毛羊的基地。⑥东南丘陵草山区,有可利用草地0. 13×l08 hm2,是发展水牛、奶牛、肉牛、山羊的基地。⑦黄淮平原沿海草滩区,有可利用草地333万hm2,是发展肉牛、奶牛、细毛羊、半细毛羊的基地。
天然草地指植被自然生长未经改良的草地。天然草地植物群落、植物种类多,类型结构复杂,植被较稳定,饲料资源丰富,但生产力较低;多供作放牧家畜和刈草用,是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基地; 分布广泛且面积大,全世界30.5×l08 hm2草地中,绝大部分为天然草地。我国4×1 08hm2草地中,95%为天然草地,包括北方大面积草原、南方草山草坡、农区边隙地、沿海滩涂草地。
永久草地即植被稳定可长期利用的草地,一般利用年限10年以上,包括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植被由可利用多年而生长不衰的多年生牧草或自繁自生的一年生牧草组成;结构较复杂,植物种类较多,牧草抗逆性强,耐刈、耐牧;土壤、气候等生境条件较优越;要保持草地持久、高产的生产力,须加强培育措施,采用合理的放牧或刈草制度。
次生草地是在森林砍伐后,自然演替形成草本植物群落为主的草地。在我国南方,草山草坡多为次生的灌草丛草地。采伐迹地土壤有一定厚度、较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可迅速生长,形成次生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在自然状态下,是稳定的地带性顶极群落,采伐后迹地先形成铁芒箕、蜈蚣草、白茅或扭黄茅为主的低草群落,而后逐步发展形成由芒、野古草、蕨为主的高草群落。高草中混生裢木、白檀、金樱子等灌木,自然形成乌药、橙木、杜鹃、乌饭树等灌木丛。次生草地产草量高,但品质较差,不耐牧,易发生演替退化,加强培育才能维持草地生产力并持久利用。
零星分布在郁闭度0.3-0.6的森林中或林缘的草地称为林间草地(疏林草地)。林间草地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以中生或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植株较高大,产量高,品质好,豆科牧草比例大(占8%);具有蔽荫、防风、冬季和春季御寒的条件,适于放牧各种家畜,尤宜放牧牛和鹿。林缘草地亦宜作割草地,是发展草食家畜的重要基地。在中龄以上森林的林间草地上放牧家畜,对树木无伤害并可防火,但应严格控制放牧时间和载畜量。根据草丛分布状况林间草地分3种类型:草丛与树木相间生长,树木散生;林中呈片状分布的草地,多为次生草地;林中块状隙地草丛,亦是林中草食动物的栖息地,草地水热条件好,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在牧区和农区由人工种植的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覆盖率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即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称为人工草地,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人工草地为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中的二级类型地之一。中国的人工草地面积较小,1990 年全国只有608万hm2、仅为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1. 5%,随后有所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工草地占到全国草地面积的2%,但是面积仍然偏小,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仍然缺乏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的支撑。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人工草地面积占天然草地面积的10%,畜牧业生产力比完全依靠天然草地增加1倍以上。根据有关部门规划,到2010年,我国人工种植草地。改良草地面积将达到6 000万hm2,将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5%。
《草原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是指一种土地类型,它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与其所着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人工草地是指选择适宜的草种,通过人工措施而建植或改良的草地。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草原资源大国,草原面积接近4×l08hm2,与位居世界第一、第二的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草原面积相近。由于我国版图辽阔,横跨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寒带等气候带,各地生态条件差异很大,因此我国具有种类繁多的草原类型。在我国面积广大、类型繁多的草原上,生长有大量品质优良的饲用植物。因此,我国广阔、富饶的草原,可作为畜牧业的生产基地,牧养我国家畜的1/3(不包括猪)。除了家畜外,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 野生工业原料植物和野生药用植物生长、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 另外,由于面积大、分布广,天然草原和森林一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它不仅仅维护着我国北部和西部的生态环境,而且也维护着我国中部乃至东部的生态环境。草原作为生态屏障,它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价值,与作为放牧使用的草原相比,是具有同等价值和同等重要性的。近年来肆虐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长江、松花江的洪水泛滥,黄河的断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大面积的土地沙漠化等,都是由于草原被破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从反面说明了草原生态屏障的重要性。
我国的天然草原已利用了几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草原面积越来越少,由于家畜的增多,草原的负载量不断上升,随之引发了许多生态和生产问题,造成了目前草原严重退化的现状。
草地退化是草地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的改变所导致的生产力、经济潜力、服务性能和健康状况下降或丧失的过程。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生态学、草地经营、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及建设等角度研究草地退化,给出不同的定义。
Sampson(1919)认为,草地退化是指一定生境条件下的草地植被与该生境的顶级或亚顶级植被状态的背离:
陈佐忠(1988)认为,草地退化既指草的退化,又指地的退化, 其结果是生态系统的退化;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对平衡,使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李博(19 90)认为,草地退化是指在放牧、开垦、搂柴等人为活动影响下,草地生态系统远离顶极的状态。
黄文秀(19 91)认为,草地退化是指草地承载牲畜的能力下降,进而引起畜产品生产力下降的过程。
HS Thind&MS Chillon(1994)认为,草地退化包括可见的与非可见的两类。前者如土壤侵蚀和盐渍化,后者如不利的化学、 物理和生物因素的变化导致的生产力下降。
李永宏(1994)认为,由于人为活动或不利自然因素所引起的草地(包括植物及土壤)质量衰退,生产力、经济潜力及服务功能降低、环境变劣以及生物多样性或复杂程度降低、恢复功能减弱或失去恢复功能,即称之为草地退化。
立绍良(1995)认为,土壤硬度与沙粒含量增大、有机质含量减少,是草原土壤退化的主要指标。
张自和(2002)认为,草原退化是在不合理利用的情况下草地植被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环境恶化,使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与生态功能衰退的现象。
将草原退化划分为:荒漠型退化、盐渍型退化、黑土滩型退化、 毒杂草型退化、水土流失型退化(黄土高原区)、鼠害型退化(青藏高原区)、石漠型退化(南方多石山区)等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9377 -2003)天然草地退化、 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的术语和定义第3.1条规定:草地退化是“天然草地在干旱、风沙、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或过度放牧与割草等不合理利用,或滥挖、滥割、樵采破坏植被,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草地利用性能降低,甚至失去利用价值的过程。”
实质上,草地退化是生态系统的退化,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物质的相对平衡,使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该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发生明显变化,原有的能流规模缩小, 物质循环失调,熵值增加,打破了原有的稳态和有序性,系统向低能量级转化。亦即维持生态过程所必需的生态功能下降甚至丧失,或在低能量级水平上形成偏途顶极,建立新的亚稳态。
我国的天然草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1.7%,为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在耕地面积中又有1/3是开垦草原形成的。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从大兴安岭起向西南到横断山脉的斜线以西部分。其中,大面积集中分布在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广西、黑龙江等省、自治区,湖南、湖北、贵州、吉林、 陕西、山西、江西、河北、宁夏、辽宁等省、自治区也有300万~600 万hm2天然草原的分布。
我国各种类型的天然草地之中,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草地退化已成为限制我国草地生态功能发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浅析草地退化的概念有哪些要点?:http://www.3jise.com/article/5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