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机制来看,要治理“黑土型”必须采取“防与治”相结合的治本策略。预防“黑土型”形成的对策是,从人类活动角度人手控制放牧家畜的头数,维持稳定的持续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治理“黑土型”的对策应因地制宜,不同退化类型的“黑土型” 将有着不同的治理措施,治理前必须先灭鼠,之后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种植一年生(燕麦等)和多年生牧草(披碱草等),最终补种密丛型嵩草属植物达到恢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目的。
治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目的在于恢复植被提高生产能力。由于“黑土型”草地成因复杂,面积大,自然条件恶劣,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法、技术措施、选用何种牧草,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成因等综合因素考虑,先试验后推广,稳步进行。若草率从事, 将会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反而会造成破坏。
(一)天然草地改良
天然草地改良是治理“黑土型”草地的一项预防性措施,对于原生植被盖度在30%以上,不便于机械作业或土层较薄的“黑土型”轻度退化草地,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采取禁牧封育、灭鼠及灭除毒杂草等改良措施,恢复植被和生产力。
1.禁牧封育 对“黑土型”退化草地采取禁牧封育措施,从而减缓草地因超载过牧所带来的压力,使牧草得以休养生息,达到综合治理“黑土型”的目的。禁牧时间一般2~3年为宜。
2.灭鼠灭治时期应在每年冬、春两季进行,采用人工和机械灭治相结合、生物制剂毒饵灭治与招引天敌灭治相结合的方法。 灭治后残留洞口数:高原鼠兔每公顷有效洞口数低于8个,田鼠每公顷有效洞口数低于80个,鼢鼠每公顷低于0.4只。
3.灭除毒杂草 应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行,用甲黄隆、 阔叶净等除草剂进行毒杂草防除。改良1~2年后,优良牧草盖度达到70%以上,毒杂草盖度降到20%以下,牧草青干草产量达到2 500kg/hm2左右。
(二)建立人工草地
通过多年的筛选试验,适于“黑土型”种植的多年生牧草品种有短芒老芒麦、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星星草、冷地早熟禾等。种植以混播为宜,地点应选在原生植被盖度低于30%、土层较厚、且便于机械作业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播种前要灭鼠、灭除毒杂草。栽培措施采用翻耕十耙耱十条播或撒播十施肥十镇压。在生长季节每2年追施尿素150kg/hm2。在“黑土型”上建植人工草地,不仅能建立新的植被,而且还能提高草地生产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青海省青南牧区达日、甘德、玛多等经过了多年试验,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黑土型”草地上建立人工草地是切实可行的。
(三)建植半人工草地
建植半人工草地主要采取补播方法,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结合划破草皮、施肥、松耙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补播多年生牧草种子,使退化草地植被逐步恢复,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对于土层薄、砾石裸露、嵩草属植物和草皮几乎消失殆尽的砾石滩,在治理上要结合施有机肥料,实行轻耙,混播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优良耐旱禾本科牧草,如披碱草、羊茅、早熟禾、 恰草等。封育2~3年待蓦定植后再播种密丛型牧草,以形成草皮,恢复草甸。针对“黑土型”在治理上不利于机械作业的困难,必须人工撒播多年生牧草种子,驱赶牛、羊群践踏,使牧草种子埋人土中,待出苗分蘖后施肥以促进生长,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而对草皮和嵩草植物尚存,风蚀、水蚀较严重,自然景观呈现鱼鳞坑状的“黑土型”,可实行松耙、播补披碱草、老芒麦等多年生耐寒牧草, 封育2~3年,待根茎植物完全定植后,结合松耙补播嵩草、异针茅等野生密丛型植物以加速草皮的形成。
(四)治理后的保护及利用
1.治理后的保护 这是一个关系到治理成败的重要问题。 青南地区种植多年生牧草,一般要2~3年才能成熟。利用过早,破坏极大。所以在治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同时,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管理制度,把治理、保护管理、使用三个环节真正抓好,才能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否则会造成极大的经济和人力的浪费。“治理数量不少,实际收效甚微”的状况是较普遍的,如不引起重视加以改变,就会造成“治理面积越大、经济损失越重”的后果。 而群众看不到实际利益,就会丧失治理的积极性,给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人工及半人工草地建成后,当年要严禁放牧。在利用3~4年后,土壤肥力逐渐下降,根系盘结,地表积累了大量未分解的有机质而逐年板结,应采取松耙、补播同时追施有机肥或化肥等措施。
2.治理后的利用 人工草地主要是以刈割为目的,适宜的刈割期为抽穗期。留茬高度上繁草一般为8~10cm,下繁草一般为7—8cm。在土壤、气候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留茬可低些;相反应高些。刈割次数依牧草生物学特性、栽培地区土壤、气候条件、管理水平等不同而异。在“黑土滩”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以1年刈割1次为宣。半人工草地建成当年,根系和幼苗生长发育缓慢,不能形成草层,应禁止家畜践踏。适宜放牧时期在第二年秋季或第三年春开始,放牧时要划区轮牧,精确计算出分区的贮藏量、放牧时间的长短和放牧家畜头数;应特别注意适宜载畜量的确定,以免对治理后的“黑土型”草地造成破坏。
(五)“黑土型”退化草地治理的长期对策
第一,要提高对“黑土型”退化草地治理难度的认识,树立长期治理的思想准备。“黑土型”退化草地是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的产物。众所周知,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经破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退化草地的治理工作难度是很大的;而且退化草地的治理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有所作为。不能希冀在短期内很快取得成功,要有长期治理的思想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第二,科技部门要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综合治理上,力争短时间内在嵩草属植物的繁殖技术方面有所突破。研究适于当地条件的混播组合,拿出一定面积的治理示范区,在此基础上进行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第三,要考虑易地扶贫的路子。在一些草地退化严重的地区, 可否将一部分牧民群众搬迁到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安置,搬迁后的地区实行全封闭,以便尽快恢复植被。这需要政府作出决策。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治本策略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