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炭疽病是世界各苜蓿种植区分布较广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甘肃、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吉林、江苏、北京、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发生。该病严重时可导致苜蓿草地很快稀疏衰败,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
【症状】主要危害苜蓿植株的茎部,对叶部、荚果和根部也有危害。
叶部:病斑初期为黄褐色微凸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部颜色稍浅、为灰白色或浅褐色,微凹陷,边缘深褐色。病斑上产生许多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叶柄受害后变黑枯死。
茎部:抗病植株的茎部有少数小而不规则的黑色斑,感病植株的茎部出现较大的卵圆形至菱形病斑,病斑稻草黄色,具褐色边缘。后期病斑变成灰白色,其上出现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用手持放大镜很容易看到。当病斑扩大时,相互融合,环茎一周。同一病株内常有一枝至几个枝条受害枯死。苜蓿草地的明显症状是夏、秋季节有稻草黄色至珍珠白色的枯死枝条分散在整个田间,这些死亡的枝条如果是被大的病斑环绕并突然枯萎,可呈牧羊杖形状。
根部:受侵染后产生黑色或褐色病斑。
炭疽病最严重的症状是青黑色的根颈腐烂,这是炭疽病的特征。如果茎基部是淡褐色,则是镰刀菌枯萎或丝核菌冠腐病。这几种病害可同时发生在同一田块内。
【病原菌】引起苜蓿炭疽病的病原菌主要有以下3种。
1.三叶草剌盘孢(Colletotrichum tri folii Bain& Essary)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聚生在稻草黄色的病斑上,坐垫状,突破寄主表皮,内有刚毛;刚毛暗褐色至黑色,1个隔膜或无隔膜,50~ 80µm×5~7µm(长短与数目随湿度和其他因素变化而异);分生孢子梗无色,柱状或纺锤状,与分生孢子等长,其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直,短柱状,两端圆,大小11~15µm×3~5µm,其宽长比为0.36~0.6。
2.毁灭朝盘孢(C.destructirum O'Gara) 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聚生,突破寄主表皮,黑色,直径29~96µm;刚毛散生于分生孢子盘中,暗褐色,顶端色淡,直或微弯,基部稍大,顶端较尖,0~2个隔膜,40~96µm×4~7µm;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13~16µmX3~4. 5µ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直,圆柱形,两端圆,内含物颗粒状,大小为14~22µm×3~5µm。该菌对苜蓿致病力比三叶草刺盘孢弱。
3.平头弱盘孢 分生孢子盘半球形或平顶圆锥形,刚毛多,60~300µm×3~8µ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两端钝,内有液滴状物,15.5~24µm×3.5~4µm。该菌可侵染苜蓿,但对苜蓿致病力不强。此外,该菌也侵染多种豆科植物。
【发生规律】 病原菌在病株残体(尤其是残茬)上越冬。刈割机具上的残留病草碎片也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来源。病原菌孢子也可通过脱粒时被污染的种子传播。病原菌可在茎、茎与根颈接合部及根颈等部位度过逆境。
该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较重,降水和结露有助于病害迅速蔓延。在整个生长季节,病原菌可进行重复侵染,但幼苗期感病性高于成株。多汁的叶柄和嫩茎也容易受侵染。常在夏末至秋初的两次刈割之间病害发生最为严重。据韦尔蒂报道,此病在24℃ 时比16℃时发病严重,光照对病害严重程度影响不大。
【防治】该病害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防治:
1.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苜蓿对该病的抗性存在着差异。据报道,肇东苜蓿对炭疽病高抗,赛特、得富、皇后、三得利、 艾菲尼特、竞争者、CW300、CW400、CW1351、4RR753、WL324、农宝、 费纳尔、敖汉、陇东、德宝、中苜1号、公农1号、德雄2号、莫合克、萨兰纳斯等具中等抗性,WL232和WL323较易感病。
2.栽培管理措施
①利用健康无病种子建植苜蓿草地。
②注意清除刈割机具上的残留感病苜蓿碎片,以减少传播。
③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翌年春季病害的初侵染源,减轻发病。
④及时利用,过晚刈割会使下茬发病加重,刈割时尽可能降低留茬高度,减少田间菌源。
⑤合理排灌,及时排涝,防止田间积水或过湿, 并改善草层通风透光条件,勿使草层中空气相对湿度过高。
3.药剂防治 试验地或种子田可选用以下药剂保护: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多福混剂600~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
4.生物防治 格雷厄姆等(1976)发现,如先用致病力弱的病原菌(毁灭刺盘孢或平头刺盘孢)接种,可减轻随后由三叶草炭疽菌引起的病情,但这种交互保护作用尚未用于生产实践。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苜蓿炭疽病”的病变症状以及防治的方法:http://www.3jise.com/article/5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