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草地“苜蓿褐斑病”的病状及其防治

苜蓿褐斑病又称普通叶斑病,是苜蓿最常见的、破坏性最大的叶部病害之一,广布于世界各苜蓿种植区。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山东、河北、北京、 云南、贵州、江苏、湖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生。

该病害虽不会使植株迅速死亡,但能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质量和抗逆性及越冬能力。据报道,条件适宜时,叶片发病率达80%,叶片从下部大量脱落,一般落叶率达50%,叶片光合速率降低,光合作用物质积累减少,产量减少40%~60%,种子减产50%,粗蛋白质含量下降25%,单宁含量增加,适口性变劣。尤其是患病后,苜蓿体内香豆醇类毒物含量剧增,食后影响母畜的排卵和妊娠,引起流产、不育等疾病,降低繁殖力。

【症状】该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初期感病叶片上出现小而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直径0.5~2. 5mm,边缘不整齐,呈细齿状,后期逐渐在叶片正面病斑中部出现浅褐色或黑色突起物(病原菌的子座和子囊盘)。潮湿多雨条件下,突起物有光泽。病斑自植株下部叶片向上蔓延,且极易变黄脱落。有时病斑也出现于茎部,茎部病斑颜色较深,呈黑褐色,边缘整齐。严重时茎、荚果、花梗、叶柄上均可出现病斑,病株矮小衰弱。

【病原菌】 苜蓿假盘菌,属子囊菌亚门,假盘菌属。

病原菌的子座和子囊盘生于叶片上面的病斑中央,一般单生, 也有少数聚生,初期子囊盘埋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露出子囊盘和子囊,子囊盘直径500~1000µm;子囊棒状,无色,55~78µm×8~10µm,子囊间夹生比子囊细而略长的侧丝,侧丝无色、无隔,顶端通常略膨大;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排成1~2列;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有时内含2个油滴状物,8— 12µm×4~6µm。此菌的无性阶段尚未发现。

【寄主范围】主要寄主除苜蓿属外,病原菌还侵染白花草木樨、冬箭管豌豆、红豆草和胡芦巴属等。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子囊孢子在田间未腐烂叶片的子囊盘上越冬,也可在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充分发育后从子囊盘中弹射出,随风传到新叶上,作为初侵染源入侵苜蓿下部叶片,引起发病。

病原菌在田间最适侵染温度为10℃~20℃,25℃~28℃时侵染减退,28℃以上停止侵染。当田间相对湿度达58%~75%、日均温在15℃~30℃、旬均温为10.2℃~15.2℃时,褐斑病开始流行#当温度上升至16℃~17℃,相对湿度为79%~97%时,流行加快。侯天爵等报道,在内蒙古锡林浩特,生长季内,旬平均气温在14.5℃~24.1℃时,影响流行的主导因素是湿度;当旬平均相对湿度在58%以上时,褐斑病发生加快,并迅速达到高峰。湿度在58%以下时,病害发展受到抑制。褐斑病潜育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温度。15℃~25℃时只需6~7d,25℃时延长至25d。在室内盆栽条件下,潜育期为12d。

降水结露促进此病发生。大量灌水使病情严重,宽行播种时发病较轻。此病在生长季中、后期较为严重,对第二、第三茬苜蓿危害较大。

【防治】该病害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防治:

1.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 苜蓿不同品种对褐斑病的反应有显著差异。‘据报道,润布勒苜蓿、三得利、得宝、费纳尔、竞争者、 CW300、CW 400、CW 13 51、4RR753、WL323、WL 324、农宝、德雄2号、公农1号、苏普斯坦、美国2号、猎人河、普列洛夫卡、 WPS3P1苜蓿、TW69苜蓿、英国苜蓿、斑纳苜蓿、普劳勒苜蓿、巴瑞尔、阿毕卡、威斯康星、兴平、武功、肇东、澳洲苜蓿、沂阳苜蓿、渭南苜蓿、大有山苜蓿、北高加索苜蓿、荷兰向阳二号苜蓿、霉西斯、 呼盟苜蓿、杂花苜蓿、直立黄花苜蓿、西0650苜蓿、西656苜蓿、富平苜蓿、西0652苜蓿、蔚县苜蓿、奇台苜蓿、伊鲁瑰斯苜蓿等品种抗病性较强;美国78-15、韦林利亚苜蓿、瓦哈加思那、A8600213 苜蓿、道逊苜蓿和我国的和田苜蓿、咸阳苜蓿、佳木斯苜蓿、宝鸡苜蓿、天津苜蓿、中山一号、青海苜蓿、永济苜蓿、晋南苜蓿和公农二 号苜蓿等品种易感病。

2.加强管理措施

①做好种子的去杂清洁工作。

②合理利用。当该病在田间流行加快时,应尽早刈割。重病田在发病盛期之前刈割,可阻止病情高峰期的出现,减少病原传播,起到减轻下一茬苜蓿发病和减少落叶损失的作用。据报道,在北疆,刈割后的第二、第三茬苜蓿上再生的新叶初期无病斑,17~22d后田间才开始零星发病。

③苜蓿越冬前或返青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枯枝落叶及杂草,以减少初侵染源。

④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如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可显著地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⑤合理排灌,及时排涝,防止田间积水或过湿,并改善草层通风透光条件,勿使草层中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尤其是发病较重的地区,苜蓿种植密度要适度,生长中后期应防止大水漫灌浸泡以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⑥重病苜蓿不宜收种。

3.药剂防治 试验地或种子田可选用以下药剂保护: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以上药剂在发病初期应7~10d喷施1次。同时,要注意种子的去杂清洁工作,或用福美双等拌种。另有报道,利用克菌丹喷雾防治,效果也较好。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草地“苜蓿褐斑病”的病状及其防治:http://www.3jise.com/article/5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