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镰刀菌复合根腐病是苜蓿最重要的根部病害之一,广泛发生于世界各苜蓿种植区。我国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自治区有发生。该病对苜蓿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导致根的中柱腐烂,根茎和根中部变空,分枝减少,侧根大量腐烂死亡,固氮能力降低,苜蓿寿命和利用年限缩短,草产量和质量下降,是苜蓿草地提早衰败(2~3年内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症状】植株感病后枝条萎蔫下垂,生长缓慢。叶片变黄枯萎,常有红紫色变色。一般病害先发生在个别枝条或植株的一 侧,一般1周后先发病枝条死亡。全株死亡需经30d左右。发病苜蓿常在越冬时死亡,且很容易从土中拔出。病害主要发生在根部,主根导管呈红褐色至暗褐色条状变色,横切面上出现小的部分或完整的变色环,维管束变为深褐色(与细菌引起的萎蔫变成淡褐色至黄褐色相区别)。变色的组织也更清晰,通常皮层不受侵染。
【病原菌】 由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的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 主要病原菌有以下3种。
1.苜蓿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 Schlecht.ex. Fr.f. sp.medicaginis (Weimer) Snydler&Hans] 在大多数培养基上能迅速生长,培养物毛毡状或絮状,菌丝无色,菌落从无色至淡橙红色或玫瑰红色或蓝紫色或灰蓝色(依培养基和温度而异),生长适温25℃左右。小分生孢子无色,一般无隔,卵形至椭圆形或柱形,5~12µm×2.2~2.5µm。大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25~ 50µm×4~5.5µm,两端稍尖,一般有3个隔膜。分生孢子着生于侧生的瓶梗上或分生孢子座中。厚垣孢子间生或端生,一般单生或双生,大小为7—11µm。主要侵染紫花苜蓿,人工接种时可侵染豌豆等。
2.腐皮镰刀菌[F.solani( Mart.)App.et Wollenw.] 分生孢子着生于子座上,近纺锤形,稍弯曲,两端圆形或钝锥形,足细胞不明显,有3~5个隔膜,大量存在时呈淡褐色至土黄色;3隔分生孢子19~50µm×3.5~7µm,5隔分生孢子32~68µm×4~7µm;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褐色,单生,球形或洋梨形,单胞8µm×81µm,双胞9~16µm×6~10µm,平滑或有小瘤。侵染苜蓿、三叶草、 羽扇豆、草木樨、菜豆。人工接种也侵染豌豆。
由腐皮镰刀菌引起的根颈腐烂常常限制在皮层。一般情况,髓部腐烂、变空。后期病原菌也侵染维管束组织,使植株矮化,最终萎蔫死亡。根颈腐烂常因根颈感染部位的芽死掉,引起植株不对称发育。主根死掉之后,靠近根颈部新发出的侧根还能短期维持植株的生存。死亡植株很容易从土中拔出,并不由根颈处断裂,根部皮层容易开裂和剥脱,主根剖面上有时可观察到絮状的菌丝体。
3.燕麦镰刀菌[F.aoerceum (Fr.)Sacc.] 菌丝体白色(带洋红色),棉絮状,基质红色至深琥珀色;分生孢子着生于子座和孢子梗束上,孢子细长,镰形至近线状,弯曲较大,顶细胞窄、稍尖,足细胞明显,0~7个隔膜,多数为3~5个(5隔多见),大小22~74µm×2.3~4. 4µm;孢子大量存在时呈橙黄色,干后暗橙色。
燕麦镰刀菌寄生于麦类、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引起根腐;也寄生于蚕豆、苜蓿、三叶草等豆科植物引起根腐。人工接种豌豆、羽扇豆、菜豆、紫云英等均能引起基部腐烂或根腐。
【发生规律】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以菌丝或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病残组织中越冬。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5~10年。此外,种子、灌溉水和粪肥也可带菌传播。根的含氮渗出物刺激厚垣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病原菌可以直接侵入小根或通过伤口侵入主根或茎基部,并在其根部组织内定殖,小根很快腐烂,主根或根颈部位病害发展慢,腐烂常需数月至几年。
各种不利于苜蓿植株生长的因素(如叶病、害虫、频繁刈割、干旱、早霜、严冬、缺肥、缺光照、土壤pH偏低等)会促进根腐病的发展及加重病害程度。此外,根结线虫、丝核菌和茎点霉等病原物常伴随发生,使病情复杂和严重化,有时难以分清哪个是真正的或主要的病原物。因此,只好笼统称之苜蓿复合性根部腐烂病或颈腐病。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紫花苜蓿根腐病的两个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不但影响病原菌的生长发育,亦可显著改变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条件下导致根腐病的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春旱秋涝,发病较严重。
【防治】该病害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防治:
1.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 该病害为土传病害,在植株发育的各个时期只要条件适合,土壤中有病原菌存在,均可侵染寄主而发病,因此对该病最有效、实际可行的防治措施是利用抗病品种。尽管目前还没有抗苜蓿根腐病的高抗品种,但品种间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据报道,对该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有维拉、德福、巨人201)、草原2号、 塞特、阿尔冈金、图牧2号、甘农2 号等。此外,一些研究认为,苜蓿品种中,根系生长迅速、健壮,侧根发达、能有效地制造和贮存糖类及其他养分、忍耐逆境能力强的苜蓿品种可有效地减轻和控制根腐病的发生。抗寒能力强的品种也具有较好的抗病表现,所以可以通过根系发达程度、抗寒能力等指标筛选抗病品种。另据报道,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可以消解真菌细胞壁中的葡聚糖和几丁质,现代的生物技术已克隆到β-1,3葡聚糖酶基因和几丁质酶基因,因此可以通过转基因方法获得抗病优质品种资源。目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多个抗性单基因系品系,或将抗病基因转入耐病品种中,是苜蓿抗根腐病育种的发展方向。
2.管理措施
①适当刈割。刈割不宜频繁,因为增加刈割次数,会相应的增加病害的严重度与植株的死亡率。
②栽培措施。 增加土壤中的C:N比,可有效地控制根腐病。在苜蓿草地建植中,改变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方法,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恰当地选择一些禾谷类等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或混播。
③合理施肥, 特别是增施磷、钾肥。
④改善土壤排水状况及清除杂草和及时防止、减轻由于机械操作造成的根部损伤等可有效地减轻根腐病。
3.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以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浸种4~5h或以福美双等处理种子。喷雾防治时,枯腐宁、枯萎绝、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等对该病有抑制作用。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浅析“苜蓿镰刀菌复合根腐病”的病状与防治应该注意哪些要点?:http://www.3jise.com/article/5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