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须臾不能替代的主要的公共资源,是一切生产和生活的源泉,土地作为财富之母,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中均能体现出来。在宏观调控措施下,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一)逐步建立的市场经济制度成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础
对宏观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现象,是政府,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能。经过了对1992~1993年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走上比较平稳健康的发展道路。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很快。1995年,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1995~2002年期间,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市场经济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不可分离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在某些经济发达国家,例如韩国、日本和美国都有先例,特别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土地政策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的灵活使用,对稳定经济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宏观经济问题主要由于房地产领域所引起或房地产价格泡沫所导致的金融风险问题成为宏观调控的目标时, 土地政策参就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过去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的原因:一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土地政策具有宏观调控的能力或功能;二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致使土地政策本身在调控能力上存在着弱质性;三是货币、财政等惯用手段的调控能力与潜力还未充分发挥。
2002年起,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2002年GDP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4%。2003年第1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加速,GDP同比增长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 8%,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但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宏观经济进入了由复苏趋向繁荣的过渡阶段。2003 年第1季度、第2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加剧和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等成为当时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关系人们生活的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接近5%,达到适度通胀可容忍度的最高值。
从惯用的调控手段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反经济周期调控中将不再担当主力,通过预调和微调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等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明显增强。但是,对于缺乏价格弹性的粮食,货币与财政手段本身的调控作用就很有限。因此,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就必然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从2003年下半年起,中央政府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国内投资过热、信贷过热、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需要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完善。从源头抓起,运用土地进行经济调控,非常必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土地不仅是物权、是产权,它还是资源、资产、资本。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建立资源的使用补偿和补偿分配体系,是发展经济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对资源的使用、占有如何进行合理的补偿?特别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经济调控体系,使土地资源和金融资源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资一体”的属性,构建土地金融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
“土地”作为资源,其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以及其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等这些不容人为左右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当前房地产业的发展不像其他社会一些产业那样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所谓有效地调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土地”这一要素直接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以约束房地产业的过分膨胀。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具有市场基础和必然条件:http://www.3jise.com/article/5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