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锈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苜蓿种植区,是苜蓿重要的茎叶病害之一。我国甘肃、新疆、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 北京、辽宁、吉林、江苏、贵州、“台湾”、湖北、四川、山东、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如甘肃东部、江苏南京、新疆昌吉、宁夏中部和南部和内蒙古的中部和东南部等)该病严重发生,造成很大损失。
苜蓿感染锈病后,光合作用下降,呼吸强度上升,蒸腾强度显著增强,千热时容易萎蔫,叶片皱缩并提前干枯脱落。据报道,该病害严重时,苜蓿干草减产60%,种子减产so%,瘪籽率高达50%~70%,病株可溶性糖类含量下降,总含氮量减少30%,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分别减少18. 2%和9.26%,粗纤维增加14. 6%,感病牧草适口性下降。此外,感病牧草含有毒素,家畜食后会慢性中毒。
【症状】叶片、叶柄、茎秆及荚果均可被侵染,以叶片受害最重且常常皱缩并提前脱落。受害叶片两面出现褪绿色小斑点, 并逐渐隆起呈疱状,叶背疱状病斑近圆形,初期灰绿色,后期表皮破裂,露出棕红色或铁锈色粉末。这些疱状斑即是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夏孢子堆为肉桂色,冬孢子堆黑褐色。孢子堆的直径多数小于1mm。疱状斑内的粉状物是夏孢子和冬孢子。
【病原菌】条纹单胞锈菌或称条纹单胞锈菌苜蓿变种,属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夏孢子单胞,球形至宽椭圆形,表面有小刺,黄褐色,17~27µmX16~23µm,壁厚1~2µm,芽孔2~5个,赤道生;冬孢子单胞,球形、卵形、宽椭圆形,浅褐色至褐色,17~29µm×13~24µm, 壁厚1. 5~2µm,壁表面有长短不一的纵向条纹,遇湿吸水膨胀后条纹不明显,芽孔顶生,上有无色乳头状突起,柄短、无色,易脱落。
该锈菌是转主寄生菌。转主寄主为大戟属植物。欧洲及我国北方地区为乳浆大戟,北美为柏大戟。该锈病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乳浆大戟或柏大戟等, 使之产生系统性症状,植株变黄、矮化,叶形变短宽,有时枝条畸形或偶见徒长,病株呈帚状。叶片上初生蜜黄色小点,随后叶片下面密布杯状突起锈孢子器,由此散发出的黄色粉末即是将侵染苜蓿的锈孢子。大戟属植物上的性孢子器生于叶背。性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2~3µmX1~2µm。锈孢子器也生于叶背。 锈孢子球形至宽椭圆形,14~28µm×11~21µm。除乳浆大戟、柏大戟外,还侵染Euphorbia gerardiana和E. virgata。至于大戟属其他种植物是否为该病原菌的转主寄主目前尚未证实。
【寄主范围】寄主范围较广。主要寄主除苜蓿属外,还侵染扁蓿豆、白三叶、兔足三叶、田三叶、奇源三叶、田野三叶及鹰嘴豆等。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大戟属植物地下部分越冬, 也可以冬孢子或休眠菌丝在感病的苜蓿残体上越冬。冬季比较温暖的地区或年份甚至可以以夏孢子越冬。越冬后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并侵染大戟属植物,在其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锈孢子器阶段对此病流行并不是必要的。苜蓿上产生的夏孢子可以借风力传播,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多于春末至夏初发生,仲夏之后进入盛期。在灌溉频繁或降水多、结露、有雾、植物表面经常有液态水膜、气温在15℃~25℃(低于2℃高于35℃夏孢子不能萌发)条件时,发病较重。另外,草层稠密、倒伏、刈割过迟及过量施肥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该病害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防治:
1.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锈菌是严格寄生菌,对寄主有高度专化性,所以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此病是最有效的方法。据报道,堪利浦、莫伯、切罗克、阳高、咸阳、富平、武功、石家庄、草原2号、兰花、爬蔓等苜蓿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锈病性;银川苜蓿、临洮苜蓿、和田苜蓿等品种易感锈病。其中和田苜蓿感病最严重。
2.栽培管理措施:①合理利用。可减少田间病原物数量及增强植物自身的活力。当苜蓿普遍发生锈病时,应提早刈割或放牧,以减少田间侵染源的积累,降低再生牧草的发病率。②焚烧残茬。冬季焚烧苜蓿残茬,减少生长季中的初侵染源(即病原物)数量以减轻病害的危害。③铲除苜蓿附近的大戟属植物以打断该病的侵染循环。④合理排灌,改善苜蓿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勿使田间草层湿度过高以减轻病害。⑤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苜蓿抗病性。此外,发病苜蓿不宜收种。
3.药帮防治:试验地或种子田可选用以下药物防治:氧化萎锈灵与百菌清混合剂(0.4kg/hm2+0. 8kg/hm2)、代森锰锌(0. 2kghm2);或试用萎锈灵、氧化萎锈灵、粉锈宁、力克秀、福美双、福星、代森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速保利(特普唑)等喷雾,喷施浓度及间隔期依药剂种类和病情而定。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草地牧草“苜蓿锈病”的病状及其防治:http://www.3jise.com/article/56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