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分析“禾草麦角病”的病症及其防治方法有哪些?

禾草麦角病是草坪草和牧草上的主要种子病害和种传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种子生产,导致种子减产,质量降低,而且所产生的菌核(麦角)含有多种生物碱,对人、畜危害很大。但麦角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在医学上有相当的药用价值。该病遍及世界各大洲,我国分布也很广泛,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屡有报道。

【症状】此病只侵染花器,患病小花初期分泌淡黄色蜂蜜状甜味液体,称为“蜜露”,内含大量麦角菌的分生孢子。感病籽粒内的菌丝体常发育成坚硬的紫黑色菌核,呈角状突出于颖片之外,故称“麦角”。有些禾草花期短,种子成熟早,常不产生麦角,只有“蜜露”阶段。田间常出现成片发生的病穗,诊断时应选择潮湿的清晨或阴霾天气进行,此时“蜜露”明显易见。干燥后只呈蜂蜜状黄色薄膜黏附于穗子表面,不易识别。

【病原菌】 麦角菌属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麦角茵属。菌核表面紫黑色,内部白色,香蕉状、 柱状,质地坚硬,大小常因寄主而异,大小为2~30mm×3 mm(一般小于10mm×3 mm)。一个有病穗子可以产生几个或几十个麦角。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肉色有柄子座。子座柄细长,头部扁球形,直径1—2 mm,红褐色,外缘生子囊壳;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内,烧瓶状,内有若干细长棒状的子囊,子囊壳大小为150~175µm×200~250µm。子囊无色透明,微弯,大小4µm×100~ 125µm,有侧丝;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丝状,无色,大小为0.6~0. 7µm×50—76µm。后期有分隔。无性世代为麦角蜜孢霉,在寄主子房内的菌丝垫中形成不规则的腔室,产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大小为3.5~6µm×2.5~3µm。

【寄主范围】可寄生70多属400余种禾本科植物。主要寄主有:翦股颖属、黑麦草属、早熟禾属、羊茅属、狗牙根属、冰草属、 雀麦属、鸭茅属、碱茅属、披碱草属、恰草属、野牛草属、结缕草属等属的若干种植物。

【发生规律】菌核在土壤或混杂的种子间越冬。翌年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93%,土壤含水量在35%以上,土温10℃以上,菌核开始萌发长出子座,5~7d后子囊壳成熟。雨后晴暖有风有利于子囊孢子弹射。

昆虫采食“蜜露”后体表携带病原菌分生孢子传播,雨点飞溅也可传播。子囊孢子可借助气流传播。冷凉潮湿有利于麦角病发.生。气候干旱但有灌溉条件并有树木荫蔽的草地,麦角病发生也很严重。花期长或花期多值雨季的禾本科牧草,此病发生较重。小花一旦受精,病原菌就不能侵染。该病田间蔓延流行主要借助于分生孢子,而菌核(麦角)混杂在种子之间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因素。

【防治】

1.清洁播种材料播前对种子进行产地检疫及实验室检验, 杜绝播种夹杂麦角的种子。

2.选择适宜种植地 一般低洼、易涝、土壤酸性,阴坡及林木荫蔽处,麦角病容易流行。

3.利用抗病或迸病的草种或品种 不同种属禾本科牧草对该病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可以选择当地发病轻的草种和品种。

4.增施磷、钾肥 可以增强寄主抗病力。

5.药物防治 据报道,叠氮化钠、粉锈宁、尿素可以抑制麦角萌发。

6.焚除枯草,减少侵染来源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禾草麦角病”的病症及其防治方法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