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幼虫的总称。为害草地和草坪的金针虫类有:沟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和宽背金针虫等。
沟金针虫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以有机质缺乏、土质较疏松的沙壤旱地发生较多。而细胸金针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各省潮湿、土质黏重、水分充足地带,黄淮海流域、渭河流域、黄河河套、冀中平原区是常发生地区。褐纹金针虫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以及湖北局部地区有分布,适宜生活于湿润、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常与细胸金针虫混合发生。宽背金针虫以西北和东北的
黑钙土地、栗钙土地发生较重。金针虫主要咬食种子、幼苗和根, 为害牧草须根、根茎和分蘖节,也可将身体钻入根或根茎内,使幼苗枯萎甚至死亡。
1.形态特征
(1)沟金针虫 成虫为雌雄异型。雌虫体长16~17mm,宽4~5mm;雄虫体长14~18mm,宽3.5mm。雌虫身体扁平,深褐色,密被金黄色细毛,头顶有三角形凹陷,密布刻点(图6-39)。雌虫触角11节,雄虫触角12节。3对足较细长。卵长约o.7mm、宽约0.6mm,近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初孵时体乳白色,头及尾部略带黄色,体长约2mm、后渐变为黄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mm、最宽处4mm,体金黄色、稍扁平,体表有与体色相同的细微毛、坚硬、有光泽。头前端及口器暗褐色。体背中央有1条细纵沟。尾节黄褐色,背面有近圆形的凹陷、密生细刻点,每侧外线各有3个角状突起,末端分两叉、叉内侧各有一小齿。
雌蛹长16~22mm、宽约4.5mm,雄蛹长15~19mm、宽3. 5mm,腹部细长,尾端自中间裂开、有刺状突起,初蛹淡绿色、后渐变深。
(2)细胸金针虫 成虫体细长, 长8~9mm、宽约2.5mm,暗褐色,密被灰色短毛、有光泽。头部、胸部黑褐色、触角红褐色,第二节球形。前胸背板略呈圆形、长大于宽,后缘角伸向后方。鞘翅长约为头胸长的2倍,暗褐色,密生灰黄色细毛,其上有9条纵列刻点。足赤褐色。卵圆球形,直径0. 5—1mm,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细长,圆筒形,长约23mm、宽约1.3mm,淡黄色、有光泽。头部偏平,口器深褐色。尾节圆锥形,背面前缘有1对褐色圆斑,其后面有4条褐色细纵纹,末端呈红褐色小突起。
蛹长8~9mm,纺锤形。初期乳白色、后期颜色变深,复眼黑色,口器淡褐色,翅芽灰黑色。
2.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
(1)沟金针虫 3年发生1代,以成虫、幼虫在地下20~80cm 深处越冬。由于食料和土壤水分及其他环境条件的变化,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在生长季节,几乎任何时间均可发现各龄期幼虫。 翌年春天当10cm深处土温达6.7℃时,越冬幼虫开始上升活动5 当土温达9.2℃时,幼虫开始为害植物,4月份为为害盛期;5~6 月份当10cm深处土温达19℃以上时,幼虫又潜入地下13—17 cm深处隐蔽,盛夏潜入更深处直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土温降至18℃时,幼虫又返回地表层为害;11月份以后土温降至1.8℃以下时潜入深处越冬。老熟幼虫一般在第三年的8月至9月上旬,在土表下13~20cm处化蛹,蛹期16~20d。成虫羽化后当年不出土,第三年3月底至6月份为成虫产卵期,卵产于土中3~7cm深处。雄虫交尾后3~5d即死亡,雌虫产卵后死去。卵期约35d。 幼虫10~11龄,幼虫期1 100多天。成虫寿命220多天。雌虫无飞翔能力,有假死性,无趋旋光性;雄虫飞翔能力强,有趋旋光性。
(2)细胸金针虫 2~3年发生1代,极个别1年1代,以成虫、幼虫在土层20~40cm深处越冬。在陕西关中,当10cm处土温达7.6℃~11.6℃、气温5.3℃时,成虫开始出土活动,4月中下旬气温达I3℃左右时达到盛期。出土活动时间为75d左右。4月下旬开始产卵,卵散产于土中。6月份为产卵盛期,卵期15d。幼虫在秋季为害,冬初潜入土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具趋旋光性、 假死性,对腐烂植物亦有趋性。初孵幼虫活泼,有自残性。大龄幼虫行动迟钝。老熟幼虫在20~30cm深处土层中化蛹,9月下旬成虫羽化后不出土即在土中越冬。
以上两种金针虫在春季4月份和秋季9~10月份为害重,土温升高时即潜入土壤深层栖息。沟金针虫适于在旱地生存,但土壤湿度也需在15%~18%;细胸金针虫则以20%~25%的土壤湿度为适,甚至短期积水反而有利。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沟金针虫发生较多的草地应适时灌水,保持草地湿润状态可减轻为害。而细胸金针虫较多的草地,要保持草地适当的干燥以减轻为害。
②诱杀防治 细胸金针虫成虫对杂草有趋性,可在草地周围堆草(酸模、夏至草等)诱杀,堆成面积40~50cmz、高10~16cm的草堆,在草堆内撒入触杀型农药,可以毒杀成虫。
③药剂防治 以5%辛硫磷颗粒剂撒施,用量为0~45kg/hm2。若个别地段发生较重,可用40%乐果乳剂、50%辛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灌根。灌根前需将草地打孔通气,以便药剂渗入草皮下。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金针虫类害虫的识别与防治的办法:http://www.3jise.com/article/56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