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上)
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下)
五、各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方向与重点
(一)六盘山片区
1.基本情况
六盘山片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的61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15.27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2.58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仅17.82%,接近90%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31千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22%。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马铃薯和玉米,人均粮食占有量437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公斤;人均肉类产量29.2公斤,远低于人均59.3公斤的全国平均水平。总人口2001万人,乡村人口186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243.5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4.8%,贫困发生率35%。
该区地处黄土高原中西部及其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无霜期短。多年平均降雨量仅350-400毫米,干旱缺水严重,41%的农户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农田灌溉面积占比仅为21.3%。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脆弱,这些严重制约着工农业发展和群众生活。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围绕市场需求,依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推进地域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玉米、中药材、苹果、红枣等地方优势农产品,加强春小麦、马铃薯和油菜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高原夏菜、球根花卉、压砂瓜、啤酒大麦、酿造葡萄和苦水玫瑰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有序发展优质牧草业和牛、羊等畜牧业。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
3.发展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组织实施兴集雨补灌工程,改善公路、场院、荒山坡面和人工防渗集流面收集雨水的效果,提高水窖、旱井和水池蓄水能力,同时加强以节水灌溉设施为主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加大山区、塬区和丘陵区坡改梯建设力度,提高川地、缓坡地基本口粮建设水平,大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采取盐碱地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牲畜栏圈建设。
三是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马铃薯精制淀粉、变性淀粉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提高加工档次和综合效益。整合现有牛、羊肉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牛羊肉细分割与深加工;逐步培育苜蓿草粉、草饼、草颗粒、叶蛋白为主的牧草加工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饮片、制剂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
四是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马铃薯、果蔬、中药材、畜产品等集散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经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建设。
(二)秦巴山片区
1.基本情况
秦巴山片区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75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21.86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06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26.1%,接近80%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92千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27%。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马铃薯和稻谷,人均粮食占有量34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0公斤;人均肉类产量58.7公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总人口3474万人,乡村人口294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978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7.2%,贫困发生率30%左右。
秦巴山片区年平均气温12-15℃,气温随海拔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温度带,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700-1400mm,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十字交叉带,具有复杂的生态环境特点,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发展地区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革命老区县集中的地区之一。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生态特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面积,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建设,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等特色畜牧水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设地域特色农业基地,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及配套农机、农艺技术应用,依靠科技提高产出和保障能力。做大做优油橄榄、核桃、油茶、板栗、猕猴桃、脐橙、食用菌、蚕桑、茶叶、魔芋、杜仲、天麻、贝母、木瓜、蔬菜、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开发富硒农产品。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培育特色山珍、道地中药材、山地杂粮、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扩大规模、创建市场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健康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地方优良品种和特种养殖业,逐步形成规模,培育高端市场。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山间平坝地区农田水利化,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提高浅山区、半山区及25度以下坡耕地农田灌溉水平。
二是实施土地整治。组织开展闲置土地复垦复耕,对25度以下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大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茶叶、干鲜果品、中药材、畜禽五大农产品加工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林产品基地建设,完善生产加工链条,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经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建设。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贸市场体系,完善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果蔬、中药材、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
(三)武陵山片区
1.基本情况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64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6.07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0.77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仅49.42%,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98千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56%。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玉米和马铃薯,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40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公斤;人均肉类产量65.5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公斤。总人口3417万人,乡村人口296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9.1%。
区内平均海拔高,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2570米,山脉为东西走向,呈岩溶地貌发育,交通非常不便,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受制约较大,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贫困度深。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武陵山片区整体为限制开发区域,农牧业发展主要集中与河谷平坝及低坡丘陵地区,以种养殖业和村寨居住区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具备生产条件的森林、高山草场等地区适当发展特色种养业。重点发展油茶、茶叶、蚕茧、烤烟、高山蔬菜、魔芋、柑橘、中药材、干果、楠竹和“节粮型”特色畜产品等具有较大贫困人口覆盖面和增收效应明显的优势特色农林产业。
3.发展重点
一是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推进平坝河谷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加强低坡丘陵地区坡改梯等土地整理;开展高山草场改良和林下养殖设施的建设。
二是发展油茶、茶叶、烟叶、蚕茧、蔬菜、水果、竹木和畜禽产品生产与加工。发挥独特的农牧业资源,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
三是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流通企业、农村流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积极改善仓储、初选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建设综合性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
(四)乌蒙山片区
1.基本情况
乌蒙山片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毗邻地区的38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0.77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仅25.31%,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高达84%,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27千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18%。主要粮食作物为马铃薯、玉米和小麦,人均粮食占有量34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公斤;人均肉类产量69.6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公斤。总人口2277万人,乡村人口204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248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4.8%。
该区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属亚热带、暖温带高原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16%,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大,宜农宜牧,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土地生产力低。干旱、洪涝、风雹、凝冻、低温冷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区内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薄弱,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种养殖业和村寨居住区为主,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建设酿酒专用粮、优质烤烟、中药材、山地马铃薯、蔬菜、竹林、油茶、茶叶、核桃、花椒、辣椒、苦荞、苹果、脐橙、生态畜牧业等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3.发展重点
一是兴建山区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小水池、小塘坝、小水窖、小引水沟、小抽水站“五小”水利工程,改善农田供水状况,逐步完善田间排灌沟渠系统;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逐步对25度以下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切实改善山区、半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草场改良和牲畜栏圈建设。
二是进一步提高粮食酿造等既有优势产业的产能和质量,深入挖掘品牌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和产品结构升级,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发展壮大特色畜禽、特色干果、小杂粮、茶叶、中药材、林竹、烟叶、竹荪等农林产品加工业,培育形成新的市场品牌。
三是合理布局,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区域集散中心、城市批发市场体系,配套仓储、物流和冷链设施。大力推进农超、农社、农餐对接,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连锁店,积极推进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产品储运体系。
(五)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1.基本情况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包括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80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9.93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13亩,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的30%,70%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02千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06%。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玉米和马铃薯,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09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公斤;人均肉类产量52.6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公斤。总人口2870万人,乡村人口2580万人。
片区大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及其与广西盆地过度地带,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地形地貌复杂,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优势农牧产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巩固发展糖料蔗、油菜、马铃薯、茶叶、蔬菜、烤烟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三七等中药材、芒果等热带果和桑蚕、油茶、核桃、小桐子等特色农林产业,稳步发展山坡种草养羊、牛等草地生态畜牧业,积极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尽快形成产业带动力。推进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利用。推动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以渠系配套工程、田间水利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挖潜配套改造,强化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堰塘清淤,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加大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加快废弃矿山和村庄的土地整理、复垦利用,开展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设,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深入开展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依托特色基地,改造提升粮油加工、蔗糖加工、茶叶加工、屠宰加工等产业,提高加工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增加产品种类,重点增加特色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因地制宜发展蚕茧丝绸加工、生物质能源加工、干鲜果品加工、林(竹)产品加工等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新增长点。
四是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建设,配套建设仓储、运输中转等物流设施,着力拓展冷链物流。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减少农产品进社区、进家庭的环节。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建设。
(六)滇西边境片区
1.基本情况
滇西边境片区全部位于云南省境内,共56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28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45.95%,70%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36千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3%。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和稻谷,人均粮食占有量378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公斤;人均肉类产量69.8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公斤。总人口1540万人,乡村人口134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居第10位,贫困发生率为31.6%。
该区地处云南省西部,包括横断山区南部和滇南山间盆地大部,山高谷深。交通设施落后,3.7%的乡镇和70.6%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小微型水利设施缺乏。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稳定发展食粮生产,加快热区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外向型农业。优化农业布局,围绕市场需求,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提高茶叶、甘蔗、咖啡等传统作物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石斛、重楼、滇红花等道地中药材及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推进生猪、肉牛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提升集聚度。因地制宜发展水奶牛、乌骨羊特色养殖和野猪、竹鼠等特种养殖及水产养殖。支持特色种养殖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推动绿色(有机)认证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做大做强区域品牌。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现有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实施小坝塘、蓄水池、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溉能力;实施土地平整、坡改梯、水利渠系配套、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加强畜牧养殖栏圈建设和水产养殖堰塘修建。
二是巩固提升制糖产业,推动跨区域整合,促进主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整合提升制茶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木本油料、核桃、食用菌、咖啡、果蔬及畜产品加工。逐步发展以竹包装箱板、竹木中密度纤维板等产品为重点的竹藤产业。
三是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贸市场体系,完善仓储等物流设施。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贸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在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七)大兴安岭南麓片区
1.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包括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的19个县(市、区、旗),国土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平均降水量373-467毫米,年平均温度-3.2~5.6℃,无霜期95-145天。2010年末,人均耕地7.12亩,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的14.11%,超过80%的耕地为旱地,农机化水平相对较高。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和稻谷,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379公斤;人均肉类产量118.8公斤,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总人口682万人,乡村人口508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贫困发生率24.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
该区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和相连的松嫩平原西北部,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长年受风沙之害,土地多沙化,生态环境恶劣,是中国主要的干旱区之一。区内水利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同属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加快改造传统种植业,稳定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玉米生产,稳定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努力挖掘大豆单产潜力,有序推进马铃薯及杂粮杂豆生产。综合运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措施,努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葵花、亚麻、蓖麻、中草药及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促进农村多种经营。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及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肉牛、奶牛、绵羊等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猪、鸡等畜禽产业。加大东北民猪等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和利用力度,适当引进优良品种,加快杂交改良和品种培育。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强疫病防控。
3.发展重点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强现有灌区系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农田电、井配套,加大抗旱水源井建设和管理力度,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推广喷灌、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治理和草场改良,深入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大玉米、大豆、葵花籽、马铃薯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综合效益。整合现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细分割和深加工。做强乳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婴儿配方奶粉和原料奶粉生产,加快酸奶、奶酪、乳珍、奶油等产品开发。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品开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四是依托已有基础,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交易市场和农产品集散中心。发展适合大农户的粮食仓储物流模式和技术,积极支持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发展。
(八)燕山-太行山片区
1.基本情况
燕山-太行山片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的33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9.3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27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仅27.31%,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超过80%,农机化水平非常低,为3千瓦/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马铃薯和小麦,人均粮食占有量423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公斤;人均肉类产量69.4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公斤。总人口1097.5万人,乡村人口917.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408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7.6%,2300元扶贫标准以下的扶贫对象有22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4.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
该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燕山、太行山贯穿其中,多山地、丘陵。区内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薄弱,乡村道路通行保障水平不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重。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瞄准京津等周边城市市场,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供给区。综合运用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手段及现代农业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优势产品集聚发展。重点打造错季蔬菜、马铃薯、杂粮、食用菌、中药材、肉蛋奶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黄花菜、万寿菊、黄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大力发展兼具生态、经济功能的林果业,优先发展仁用杏、大枣、核桃、板栗等重点产业,通过嫁接改造,逐步淘汰老旧果园,推广市场热销品种。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现有灌渠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逐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改建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积极发展喷灌、滴管、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二是以农田整治为重点,统筹推进农地整理,土地复垦、未利用土地开发及中低产田改造。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牲畜栏圈建设。
三是逐步发展林木种苗生产,保障城市建设绿化苗木和果品基地对种苗的需求。鼓励发展林间种药、养畜及野生菌采集等林下经济。
四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以特色农产品和畜禽为重点,在生产集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资源重组和品牌整合。大力发展马铃薯、山杏、山楂、燕麦、苦荞、胡麻、黄花菜、沙棘、牛羊肉等农畜产品初级加工。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设施,规范市场秩序。依托已有基础,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蔬菜、马铃薯、畜产品、羊绒絮片等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
(九)吕梁山片区
1.基本情况
吕梁山片区包括山西、陕西两个省区的20个县,国土总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50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不足10%,90%的耕地为旱地,农机化水平非常低,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2.57千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马铃薯和小麦,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2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公斤;人均肉类产量20.3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公斤。总人口402.8万人,乡村人口340.4万人。
片区跨黄河两岸,大部地处黄土高原中东部,西接毛乌素沙地,东跨吕梁山脉。地貌类型以墚、峁为主,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片区黄土堆积深厚、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少而集中,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土壤贫瘠,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水土流失面积达277.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6.5%;片区20个县均属于全国严重水土流失县。地形地貌复杂,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沟壑丘陵地形严重制约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城镇空间拓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农产品就地转化不足。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河谷川地、低山丘陵等地区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
立足资源特点、市场和劳动力条件,积极优化农业内部结构,重点支持做大做强红枣、核桃、杂粮、苹果、马铃薯、黄芪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水产养殖业,着力推进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基地建设、促进加工转化。加强对贫困农户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节水改造,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建设沿黄特色农业产业带。因地制宜建设集水窖、小泵站、小水渠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推进雨水集蓄利用、矿井水利用,积极推广喷灌、滴管、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增强农业防汛抗旱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开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二是加大山区和丘陵区坡改梯建设力度,加强川地、缓坡地改造,加快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推广蓄水保墒技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打造品牌。大力发展干鲜果品、优质杂粮、畜禽产品、脱水蔬菜等加工,推进红枣、沙棘、核桃等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是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中介组织发展,培育农村专业户和经纪人。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协会、能人在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等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成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鼓励社会企业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
五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吉县苹果、岚县马铃薯、岢岚畜产品等区域性集散中心和专业交易市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连锁店,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
(十)大别山片区
1.基本情况
大别山片区包括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36个县(市),国土总面积为6.7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18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58%,超过一半的耕地为旱地,农机化水平较高,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8.91千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稻谷和玉米,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665公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66.2公斤,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人口3657.3万人,乡村人口3128万人。
片区地处鄂豫皖交界地带,北抵黄河、南临长江,我国南北重要地理分界线淮河横穿其中。片区南北过渡性气候特征明显,南部以大别山区为主体,片区河流众多,以淮河为主体的水系发达,径流资源丰富,云贵高原东南部及其与广西盆地过度地带,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地形地貌复杂,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以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为主,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
大力加强平原农业生产大县粮、棉、油料生产基地建设、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积极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优质花生、双低油菜产业代建设。积极推进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着重促进山区茶叶、油茶、中药材、板栗等特色林产品规模化发展,培育市场品牌;鼓励平原区扩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种植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积极促进皖西白鹅、江淮黑猪、固始鸡、大别山黑山羊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产业化发展。发展生态水产养殖,支持鲟鱼和鳜鱼为主的大别山名贵鱼养殖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
3.发展重点
一是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水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中小型灌区。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着力重建修复老化毁损水利设施,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推进田间水利工程节水改造。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增强防汛抗旱能力。
二是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健全农业市场体系。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围绕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农产品仓储、物流及交易配套设施,支持岳西茶叶、柘城辣椒、蕲春中药材、大悟农林种苗等专业交易市场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粮食物流等专业物流,加快发展农村物流,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县粮食物流集纳库、中转库建设。
四是积极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扩大面粉制品、肉制品、果蔬饮料等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油茶加工、干鲜果品加工、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利用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强资源整合,开发新产品,延伸生产加工链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竞争力。
五是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发挥各种合作组织促进农村分散生产想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的作用。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优先吸纳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贫困对象参与特色产业开发。
(十一)罗霄山片区
1.基本情况
罗霄山片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23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5.21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0.67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76.5%,14%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1.89千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玉米和马铃薯,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95公斤,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61.3公斤,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人口1104万人,乡村人口933万人。
片区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及其与南岭、武夷山连接地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推广等社会事业滞后,山洪、地质灾害等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坚持市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生态友好的支柱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推广水稻两种,鼓励“单改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强脐橙产业,加快脐橙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加强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蜜桔、茶叶、白莲以及生猪、牛、蔬菜、水产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
3.发展重点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修建一批中小水库,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塘清淤扩容,加强水库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完善田间排灌沟渠系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支持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县开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二是以荒山荒地、灾毁农田、空心村和废弃荒山复垦为重点,推进土地整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完善交易场地、库房、冷库等市场设施,规范市场秩序。依托已有基础,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柑橘、茶叶、蔬菜、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和区域性加工配送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强化与粤港澳、厦漳泉等地区以及周边城市批发市场或超市的产销直供,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在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推动柑橘产业品牌建设、市场销售和仓储物流等方面的跨省协作。
四是依托特色基地,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科技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加工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茶产业,积极推进油茶、果蔬、食用菌和畜禽水产品加工。大力促进竹林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加工,积极发展竹纤维制品、竹制地板、集装箱底板等加工业。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中):http://www.3jise.com/article/56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