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类属直翅目,蝗总科,我国北方分布较广。为害牧草和草坪的蝗虫主要有中华蚱蜢、笨蝗、黄胫小车蝗、中华稻蝗和东亚飞蝗等。
蝗虫食性很广,可取食多种植物,但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食,也喜食玉米、大麦、小麦等作物。成虫和若虫(蝗蝻)蚕食叶片和嫩茎,大发生时可将寄主全部吃光。
1.形态特征
(1)中华蚱蜢
成虫雄虫体长30~47mm,体细长。头圆锥形,明显长于前胸背板。头顶突出,中央纵隆线明显,颜面极向后倾斜,隆起处极狭,全长具纵沟。复眼长卵形,着生于头部近前端。 触角剑状,较短,基部数节较宽。前胸背板宽平,具有小颗粒,侧片后下角呈锐角,向后突出。前翅发达,长25~36mm,狭长,超过后足腿节顶端,顶角尖锐;后翅略短于前翅,长三角形。后足腿节细长,跗节爪间中垫超过爪端。雌虫体长58~81mm。前翅狭长, 25~65mm。产卵瓣短粗,下生殖板后缘具3个突起。 若虫(蝗蝻)有6个龄期。
(2)笨蝗
成虫雄性体中大型,体长28~37mm,黄褐色、褐色或暗褐色,表面具粗密的颗粒和隆线。头短于前胸背板,颜面稍倾斜。头顶短,三角形,中部低凹,中隆线和侧隆线明显,后头部具有不规则的网状纹。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中隆线是片状隆起,上缘呈弧形,横沟不切断中隆线,仅在侧面可见,前后缘均角状突出。 前胸腹板的前缘略隆起,中胸腹板侧叶中隔呈梯形,宽大于长。前翅长6~7. 5mm,前缘暗褐色,后缘颜色较淡。后足腿节粗短,上侧具3个暗色横斑。后足胫节上侧青蓝色,底侧黄褐色或淡黄色。下生殖板锥形,顶尖。雌性体长34~49mm。前翅鳞片状,前翅长5.5~8mm,侧置,在背部较宽地分开,顶端到达或不到达第一腹节背板后缘。下生殖板长方形,后缘中央略突出,产卵瓣短。若虫(蝗蝻)有5个龄期。
(3)东亚飞蝗成虫
雄性体长33.5~41. 5mm,通常为绿色或黄绿色,常因类型和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异。 颜面垂直,与头顶形成圆弧状,无头侧窝。触角丝状, 淡黄色,上腭青蓝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略呈弧状隆起或较平直,两侧常具棕色纵条纹。 前翅褐色,翅长32. 3~46. 8mm,具多个暗色斑纹。后足腿节淡黄色略带红色,外缘具刺10~11个。雌性体长39.5~51. 2mm,前翅长39. 2~51. 2mm。其他与雄虫相似。若虫(蝗蝻)有5个龄期。
2.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
蝗虫一般每年发生1~2代,绝大多数以卵块在土中越冬。一般冬暖或雪多情况下,地温较高利于蝗虫卵越冬。若4~5月份温度偏高,卵发育速度快,孵化早。秋季气温高,利于成虫繁殖、为害。多雨年份,土壤湿度过大,蝗虫卵和蝗蝻死亡率高。干旱年份,在管理粗放的草坪上,笨蝗、飞蝗则混合发生为害和产卵。
3.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 发生量较多时可选用2.5%敌百虫粉剂、3. 5%甲敌粉剂、4%敌马粉剂喷粉,用药量为30kg/hm2;也可用50%马拉硫磷乳剂、40%乐果乳剂、80%敌敌畏乳油等进行超低量喷雾。
(2)毒饵防治用麦麸(米糠)100份、水100份、1.5%敌百虫粉剂2份(或40%乐果乳油等0.15份)混合拌匀,施药量为22. 5kg/hm2;也可用鲜草100份切碎加水30份拌入上述药剂中,施药量为112. 5kg/hm2。随配随用,不要放置过夜。阴雨、大风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不宜使用。
(3)人工捕捉可以结合栽培管理进行人工捕捉。少量发生时,可用捕虫网捕捉,以减轻为害并减少虫源基数。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危害牧草蝗虫类害虫的识别与防治:http://www.3jise.com/article/5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