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虱类属同翅目,飞虱科。在我国为害牧草和草坪的飞虱主要有3种:白背飞虱、灰飞虱和褐飞虱。白背飞虱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灰飞虱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和四川盆地,褐飞虱在长江和淮河流域以南地区发生较重。
主要以成虫、若虫群集于寄主下部刺吸汁液为害,被害叶表面呈现不规则的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产卵时刺破茎秆组织,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植株萎缩,严重时植株下部变黑枯死。飞虱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如白背飞虱可传播黑条矮缩病、灰飞虱能传播条纹叶枯病、褐飞虱能传播齿叶矮缩病等。另外,刺吸造成的伤口常是小球菌核病菌直接侵入的途径。
1.形态特征
(1)白背飞虱 成虫雄虫只有长翅型。雌虫有长翅型、短翅型之分,长翅型连翅体长3. 8~4. 5mm。雄虫体色淡黄色具黑褐斑,雌虫大多黄白色到灰黄色。头顶前突显着,其长大于复眼间距。 前胸背板两侧的纵脊不达后缘,中胸背板侧区黑褐色。前翅半透明、有翅斑,翅长超过腹部。腹背黑色,中央黄白色,两侧浅黑褐色,腹部腹面淡黄褐色。短翅型体长2. 5~3. 5mm,翅长不及腹部一半。其余同长翅型。
卵长0. 8—10mm,长椭圆形,微弯曲。初产时黄白色,后变为黄色。卵块由卵粒单行松散排列。若虫5~6龄,体淡灰褐色,背部有灰白色云纹斑。
(2)灰飞虱 成虫长翅型连翅体长雄虫3.5mm、雌虫4mm, 短翅型体长雄虫2. 3mm、雌虫2.5mm。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头顶略突出,额颊区黑色。雌虫小盾片中央淡黄色,两侧暗褐色,胸、 腹部腹面黄褐色。雄虫小盾片及胸、腹部腹面皆黑褐色。前翅近乎透明,具有翅斑。
卵长0. 7mm左右,长卵圆形、弯曲,前端细于后端。初产时乳白色,后期淡黄色。
若虫共5龄。幼龄若虫体白色至淡黄色,老熟若虫体灰黄色至黄褐色,腹部两侧色深,中央色浅,第三节、第四节各有3对淡色“八”字形斑纹。
(3)褐飞虱 成虫长翅型连翅体长3.6~4.8mm,虫体淡褐色至深褐色,有光泽。颜面中央不凹陷,中脊连续,额、颊区均为黄褐色。小盾片褐色至深褐色,6条隆线明显。前翅半透明带有褐色色斑,翅斑明显。胸、腹部腹面暗黑色,后足第一跗节内侧有2~3个小刺。短翅型雌虫体长约4mm,雄虫约2.5mm。
体型短,腹部肥大,腹末圆钝,前翅端不超过腹部,后翅短小。 雄虫翅较雌虫更短。其余特征与长翅型相同。
卵长0. 8mm左右,长卵圆形、微弯。初产时乳白色,后期变为淡黄色并出现红色眼点。卵通常产于叶鞘的中肋组织内,卵块由14~22粒卵紧密排列形成。
若虫共5龄。老熟若虫体灰白色至黄褐色,腹部第四、第五节背面有2对清晰的三角白色斑纹。
2.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
(1)白背飞虱 每年发生3~8代,自北向南发生代数递增。 在广东南部无越冬现象,在北纬26。以北地区尚未发现越冬虫体。 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现已证实我国北方地区发生的白背飞虱是由南方地区迁飞而来。据研究,长翅型羽化后2—6d达到迁飞高峰,可群集于1 000~2 000m高空飞行,飞行距离达数百千米。长翅型、短翅型成虫雌雄可互相交尾,卵多产在叶鞘肥厚组织内,少数产于叶片基部中脉内,以下部叶鞘最多。成虫有趋嫩绿习性,也具趋旋光性。若虫多群集草丛下部取食,受惊后有横走习性。在适温(20℃~30℃)范围,成虫寿命12~17d。产卵前期4~6d,卵期5. 5~12d,若虫期为11~28d。
(2)灰飞虱 每年发生4~8代,由北向南发生代数逐渐递增, 以成虫、若虫在寄主枯叶上及草丛间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灰飞虱属温带昆虫,耐低温能力较强,不耐高温,也是迁飞性害虫。 翅型变化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为多,其余各代的翅型较多。雄成虫仅越冬代有短翅型,其余各代均为长翅型。该虫在寄主上栖息部位较高,且有向田边集中的习性。若虫期20~25d。长翅型雄虫寿命为7~10d,雌虫为4~12d。
(3)褐飞虱 每年发生2~11代,发生代数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在北纬23。以北不能越冬,在此线以南以成虫、若虫或卵在寄主草丛间越冬。该虫也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但迁飞能力不及白背飞虱。性喜阴湿,喜在寄主基部栖息取食,在田块中间发生严重,亦有趋嫩绿习性。长翅型成虫具趋旋光性。卵多产于寄主基部第二、第三叶鞘和叶片正面的组织内,卵呈条状,产卵痕迹呈褐色条斑。卵期5~12d,若虫期13~30d。雌成虫寿命14~30d。
3.防治方法
(1)种植抗虫耐虫品种利用飞虱对某些品种的选择性、抗生性及耐害性的不同,选育对飞虱具有抗性和耐性的品种种植。
(2)加强草地管护,提高抗(耐)虫能力
(3)药剂防治
①喷粉选用2%叶蝉散粉剂、2%速灭威粉剂、2%混灭威粉剂喷撤,用量为30~37. 5kg/ hm2;或用以上药物各1kg加2.5% 敌百虫粉剂1. 5kg喷撒。
②喷雾 选用50%混灭威乳油、20%叶蝉散乳油,用量1. 125~1. 5kg/hm2;或50%马拉硫磷乳油,用量0.75~1.5kg/ hm2。均加水60~75L喷洒。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浅析飞虱类害虫的主要识别与防治的方法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