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蛾类属鳞翅目,螟蛾科。为害牧草的螟蛾主要有草地螟、庭园网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草螟及麦牧野螟等。其中在我国北方普遍发生的是草地螟,其食性广,可取食35科200多种植物。主要取食为害的牧草有早熟禾、细羊茅、翦股颖、黑麦草等。初孵幼虫取食幼叶的叶肉,残留表皮,并常在植物上结网躲藏。3龄后食量大增,可将叶片吃成缺刻、孔洞,仅残留网状的叶脉。
1.形态特征
草地螟成虫体长9~12mm,翅展24~26mm,全体灰褐色。头部颜面突起呈圆锥形,下唇须上翘,触角丝状。前翅灰褐色至暗褐色,翅中央稍近前缘有一近似长方形的淡黄色或淡褐色斑;翅外缘黄白色,并有一串淡黄色小点连成的条纹;后翅黄褐色或灰色,翅基部颜色较淡,沿外缘有两条平行的黑色波状条纹。静止时,双翅折合成三角形。
卵长0. 8~1mm、宽0.4~0. 5mm,椭圆形,乳白色,有光泽。
幼虫有5龄。老熟幼虫体长16~25mm,头宽1.25~1. 5mm,灰黑色或淡绿色。头黑色,有明显的白斑。前胸盾片黑色,有3条黄色纵纹,背部有2条黄色的断线,两侧有鲜黄色纵条, 体上疏生较显著的毛瘤,毛瘤上刚毛基部黑色,外围有2个同心的黄白色环。
蛹长8—15mm,黄色至黄褐色。腹部末端由8根刚毛构成锹形。蛹外有口袋形的茧,茧长20~40mm,在土表下直立,上端开口用丝质物封盖。
2.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
草地螟在我国北方每年发生2~4 代,陕西关中地区每年可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表层内结茧越冬。一般越冬代成虫发生量大,其他各代成虫数量不多,为害亦不明显。成虫昼伏夜出,低温、阴雨或有风天多潜伏,遇惊只做短暂低飞,夜间21~23时为交尾、产卵盛期。趋旋光性很强。在光滑的叶表面产卵,以离地面2~8cm的茎叶上较多。卵块呈覆瓦状,每块2~12粒。具群集性,通常在黄昏后微风或地表温度出现逆增现象时,可大量迁飞。初孵幼虫营群居生活,受惊后可吐丝下垂。老熟后停止取食,筑土室吐丝做茧化蛹。成虫产孵前期4~8d,卵期4~6d;幼虫期13~25d,蛹期13~14d。
一定时期(月或季)内的降水量和≥10℃的积温比值(水热系数)大小对草地螟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一般在0.9以上对其发育有利,在0. 4~0.5以下时则对其发育不利。
3.防治方法
(1)农业方法①打孔通气、减少草地和草坪枯草层,促进肥料、水分下渗,使草地和草坪草保持旺盛健康的生长状态。②及时浇水和施肥可刺激受害草地和草坪的恢复。③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虫源。
(2人工防治 利用成虫白天不远飞的习性,采用拉网法捕捉。网是用纱网做成的网口宽3m、高Im、深4~5m的虫网,底纹和网口用白布制成。网的左右两边穿上竹竿,将网贴地迎风拉网, 成虫即可被捕入网内。一般在羽化后5~7d第一次拉网,以后每隔5d拉网1次。
(3)药剂防治幼虫为害期,用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鱼藤精乳油800倍液喷雾。也可用2. 5%敌百虫粉剂喷粉,用药量为22. 5~30kg/hm2。还可喷施含100亿个/g活孢子的杀螟杆菌菌粉或青虫菌菌粉2 000~3 000倍液。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浅析螟蛾类害虫的识别方法与防治办法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