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分析草原鼠害小家鼠的识别与防治措施

小家鼠,别名:鼷鼠、米鼠、小老鼠、小耗子等。为鼠科中的小型鼠,体长60~90毫米,体重7~20克,尾与体长相当或略短于体长。头较小,吻短,耳圆形,明显地露出毛被外。上门齿后缘有一极显著的月形缺刻,为其主要特征。毛色随季节与栖息环境而异。体背呈现棕灰色、灰褐色或暗褐色,毛基部黑色。腹面毛白色、灰白色或灰黄色。尾两色,背面为黑褐色,腹面为沙黄色。四足的背面呈暗色或污白色。分布很广,遍及全国各地,是家栖鼠中发生量仅次于褐家鼠的一种优势鼠种。

1.形态特征

小家鼠是鼠类中较小的一种,平均体长约90mm,南方各亚种的尾长与体长几乎相等,北方各亚种的尾长小于体长。尾的长度变化较大。毛色变异亦较大,背毛由棕灰色、灰褐色至黑褐色,腹毛由纯白色至灰白色、灰黄色。前后肢背面为灰白色中暗褐色。尾背面为棕褐色,腹面为白色或沙黄色。但有时不甚明显。

头骨的吻部短,眶上脊不发达,颅底较平,顶间骨甚宽,门齿孔长,其后缘超过第一上臼齿前缘的连接线,听泡小而扁平。下颌骨喙状突较小,髁状突较发达。

上门齿内侧有一缺刻,上颌第一臼齿甚大,最末一个臼齿较小。因此,第一臼齿的长度大于第二臼齿和第三臼齿长度的总和。

2.生态特性

小家鼠是与人伴生的小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十分广泛,常见于房舍、仓库、田野,在荒漠中亦可见其踪迹。小家鼠体小,只需很小的空间即可生存。在房舍中,既能在墙缝中做窝,更喜欢在家具、草垛、杂物堆中营巢;在田野里,非繁殖鼠可在枯草丛、禾捆、土块下随处栖身,到繁殖或天气变冷时,则在田埂、 渠沿及早地中较高亢的场所挖洞居住。小家鼠比较爱在疏松的土地上挖洞,其洞穴较为简单。洞口1~2个,有的亦有3个洞口。 洞口直径2~2. 5cm;洞道长平均98cm(63~160cm),有的直接通入巢室,有的盘旋而入,或者先为一条通道中途分岔再合并通入; 在并行的2~3条通道中,有的呈水平走向,有的分上、下数层;巢室常通盲道,巢的位置一般位于洞穴深部,距田埂顶面19~50cm, 一般均在田埂基部之上。

小家鼠营家庭式生活,在繁殖季节,由一雌一雄组成家庭,双方共同抚育仔鼠。待仔鼠长成,则家庭解体,有时是双亲先后离去,有时是仔鼠离巢出走。在繁殖盛期,也可发现亲鼠已孕,仔鼠仍在,甚至有几代仔鼠与亲鼠同栖一洞者(最多可超过15只),每一家庭,有不超过数平方米的领域。

小家鼠为杂食性,但嗜食种子。在高数量时,能取食各种可食之物。小家鼠日食量为3.3土0. 25g。在有饮水的情况下,平均饥饿3. 5d后死去,雄鼠耐饥能力为雌鼠的4倍。小家鼠习惯小量多餐。 据观察,平均每天取食193次之多,每次仅吃食10~20mg。其取食场所常不固定,往往在一天之内遍及可能取食的所有地点。小家鼠对苜蓿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苜蓿草产品,它在草产品的仓库内作窝、 繁殖,以草产品为食,它不仅以草产品为食,而且通过它们的活动糟蹋草产品,使草捆、草粉和草颗粒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3.地理分布

现在它已遍及全球。在我国,分布区也很广, 除了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各地均可见到。

4.防治方法

消灭小家鼠可以用多种捕鼠器,但所用的捕鼠器体积要小,灵敏度要高。大致说来,小家鼠不太狡猾,比褐家鼠易捕。群众经常使用碗扣、坛陷、水淹等方法。近年来,有些地方用黏蝇纸捕捉小家鼠,效果很好。

对于野外的小家鼠,除了可使用一般捕鼠器以外,翻草堆、灌洞和挖洞法亦可应用。

毒杀小家鼠时,根据它对毒物的耐药力稍强而每次取食量小的特点,各种药物的使用浓度,应比消灭褐家鼠的剂量提高50%~100%,但每堆投饵量可减少一半。一般灭鼠药物用0.5~1g,抗凝血剂可投放3~5g,诱饵以各种种子为佳,投饵应本着多堆少放的原则。野外大面积毒杀小家鼠时,宜于春暖雪融后进行。亦应提高毒饵的含药量。消灭草堆中的小家鼠,可用布饵箱,内放毒饵数十克(视鼠的数量而定),也可同时放入蘸有毒粉的干草、废纸等。在离地面0. 2~1m的地方,将草捆拔出少许,布饵箱放入后, 外用草塞住。仅在个别情况下使用。在野外,亦可用烟剂或其他熏蒸剂。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草原鼠害小家鼠的识别与防治措施:http://www.3jise.com/article/5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