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分析长爪沙鼠的识别方式与防治办法有哪些?

长爪沙鼠,别名:黄耗子、白条子、黄尾巴鼠。是一种小型草原动物,大小介于大白鼠和小白鼠之间,中小型鼠类,外形与子午沙鼠很相似。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及其毗邻的省区,中国以外分布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地区。

1.形态特征

体长100 --130mm。尾巴小于头躯的长度。 披有密毛,末端逐渐加长而形成毛束。后肢跖部和掌部都有细毛, 爪黑褐色、弯曲而且锐利。头部和尾部毛呈沙黄色,并常带有黑色毛尖;口角至耳后有一灰白色条纹;胸部及腹部呈污白色(子午沙鼠纯白色),毛尖白色,毛基灰色。尾毛黄色,其末端的毛束则为深黑色。成年雄鼠自喉部到胸腹部中线有一棕黄色纵纹。

颅骨前窄后宽,鼻骨较狭长:顶间骨卵圆形,左右听泡相距较近,门齿前缘外侧部各有一纵沟;成体上、下颊齿有齿根,咀嚼面由于磨损而形成一列菱形。此为沙鼠亚科的重要特征。

2.生态特性

长爪沙鼠常见于荒漠草原,但也分布于干草原和农业地区。在疏松的沙质土壤、背风向阳、坡度不大并长有茂密的白刺、滨藜及小画眉草等植物的环境条件下,常常可成为它们栖息的最适生境。在这样的生境中,有时可达50只/hIl2以上。在干草原的长爪沙鼠除非在大发生的年代里可以波及较大的范围以外,在一般情况下,仅有零星的分布,在撂荒地上往往能形成较高的密度。在农业地区及首蓿人工草地主要栖居于田埂、水渠大垄和人工林边的荒地,秋季则迁入农田。

长爪沙鼠主要在白天活动。不冬眠,在-20℃的冬季里仍可外出活动,冬、春季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午(10时至15时),夏、 秋季则自早到晚全天活动。其活动距离可由数百米至lkm。

长爪沙鼠常以滨藜、猪毛菜、绵蓬、蒿类和白刺果等植物的绿色部分及其种子为主要食料,在农区则主要采食苜蓿、糜、黍、高粱、谷子、蚕豆,胡麻、苍耳和益母草等,尤其喜食胡麻和糜黍类。到秋季作物收割时开始贮粮,其贮藏量可从几千克到数十千克不等。牧区该鼠贮粮的植物常为白刺、沙蓬、绵蓬、苦豆子和蒺藜种子等。

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年间变化较大,季节变化较小,最高数量年夏季密度达28. 81只/h!ri2,最低数量年秋季密度仅为1. 13只/ hm2,相差20多倍。当种群处于“不利时期”即低密度年份时,主要集中在农田生境以渡过危机,而在高数量年份则两种生境无大差别。每年春季,休闲地的种群密度均较高,秋季由于作物成熟以及邻近休闲地经过夏季的压青耕翻,大部分个体迁至作物地,因而休闲地的种群密度剧烈下降。降水是影响长爪沙鼠数量变化的重要气候条件。在秋季利用冬季积雪的预测资料,亦可作为预测翌年春季鼠量的依据(夏武平等,1982)。农业生产活动中,翻耕、秋收、运场、打草对长爪沙鼠的活动(尤其是越冬)都产生重要影响, 但这些因素对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起不到决定作用。

3.地理分布

内蒙古、甘肃等地。

4.防治方法

在草原高密度的条件下,可采取30m行距条状投放磷化锌或敌鼠钠盐等急性或慢性无壳谷物毒饵。在农区最好能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先在春季发动1次捕鼠运动,降低基础鼠数,收获前用药物进行第二次灭鼠;秋收时快拉快打,捡净地里的谷穗;消灭毗邻地沙鼠的栖息处所。此外,冬灌和深翻都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长爪沙鼠的识别方式与防治办法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