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浙江江山:江郎山下换新颜,土地利用率达96%

江郎山脚下,曾经脏乱差的菇棚、鸭棚、鸡棚,变身为异域风情的薰衣草庄园。8月4日,一夜细雨过后,江郎山下清风徐来。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江山市石门镇江郎山村的阿依乐薰衣草庄园,但见这里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不断。在紫色的花海中拍婚纱照,在绿色的草地上骑马体验,在五彩的毡房里品尝新疆美食,这个开业才3个多月的庄园,已成为江山人家喻户晓的休闲观光点。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总经理张吉良欣喜不已,连连感叹。在温州、宁波等地打拼的日子里,张吉良总忘不了故乡的山水风情,“我自小看着江郎山长大,回乡投资旅游,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如今终于圆梦了。”

“三改一拆”规划发展休闲旅游

时光往回倒流3年,景区入口处还有一片脏乱差的违建菇棚、鸡棚和鸭棚。站在郎峰顶上眺望,这些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且已空置多年的简易生产用房,犹如一块“大疮疤”,与满眼绿意的田园风光格格不入。

石门镇人周中原告诉我们,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无论你在哪个村,抬头都能看见江郎山。这也意味着,每个村庄都能借景发展。然而,老旧危房、猪鸭鸡舍、违法建筑,这些元素却让美景黯然失色。

2013年,石门镇正式启动“三改一拆”。镇党委书记杨子勋说,工作开展之初,他们就频频遭遇阻力,进展缓慢。“百姓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因为他们不明白,政府为何要拆,拆了要做什么。”他说,“这也促使我们去反思,‘三改一拆’不能为了拆而拆。”

为此,在摸清拆违底数的同时,石门镇围绕全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江郎山申报国家5A级景区两大目标,以规划设计为统领,坚持“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宜商则商”原则,给每块拆后土地一个明确的未来。

两年前,一次偶然的回乡之旅,张吉良惊喜发现,江郎山脚下的那块“大疮疤”终于不见了。听说这里正在招商引资,规划发展休闲旅游,承接景区溢出效应,他随即联合3位外出乡贤和1位新疆客商拿下项目,于是便有了阿依乐薰衣草庄园,“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一期投资1500万元。”

从村民阻挠到拆后土地利用率高达96%

拆后利用的蓝图,还叩开了西山村人的心扉。西山村,村庄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村子的中央,年久失修的宗祠和牛栏、仓库等老旧危房亟待拆除,村民却百般阻挠,直到镇村干部把“郑氏文化礼堂”的规划设计图摆在他们的眼前。

得知要建文化礼堂,乡贤郑树生带头捐资70万元,村民们也纷纷集资,最后募集到120万元。走进“郑氏文化礼堂”,只见不少老人正在休憩聊天,阿婆端来一壶凉茶。逢年过节时,戏台上还会有精彩表演。村民们纷纷表示,儿时记忆回来了,西山村有“魂”了。

在泉塘村,23岁的大学生祝肖卿和53岁的父亲祝龙洋联手,为退养后拆剩的两栋猪舍,设计出了别出心裁的改造方案——猪舍咖啡和猪舍民宿,也为自己年轻的人生找到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已决定,明年毕业就回来,和爸爸大干一番。”

祝肖卿出生那年,祝龙洋放弃在外的生意,决定回来养猪,这一养,就是20多年。但他家的养殖场,就在石门溪边,被划入禁养区,必须按时拆除。当时,老祝心中怨恨颇多,始终不肯配合,祝肖卿得知后,花3个月时间,做通了老祝的思想工作。

按照要求,他们只可保留40%的建筑。父子俩一商量,最终保留下一栋母猪舍,一栋成猪舍,如今正分别改造成9间民宿客房和1间咖啡餐吧。“我们还有更多期盼,流转周边土地,建起采摘果园,利用石门溪建设亲水平台,打造寓教于乐的亲子游基地。”祝肖卿说。

行走在石门镇,寻觅每块拆后土地的去向,我们几乎都能找到清晰的答案。在长山源村,张中海拆掉养猪场,原地建起社会化服务中心,子承父业包田种粮,短短两年时间,就已成为全市机械化程度最高、单人种粮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收入翻了4倍。不同的是,他家门口的那条溪,再也不发黑发臭了。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镇累计拆除违章建筑834宗,拆除面积共计21.3万平方米,其中拆除违建猪舍8.6万平方米,违建厂房5万多平方米,一户多宅3.8万平方米,菇棚、鸭棚、鸡棚等闲置用房3.6万平方米,实现拆后利用20.4万平方米,利用率高达96%。

拆掉脏乱差,石门镇的清丽容颜逐渐唤回,资本也纷至沓来。在长山源村,四川华朴公司投资8亿元的万亩红心猕猴桃项目正在建设中,而在西山村,投资3亿元、占地400亩的“四季农耕”农旅结合项目也已落地。

拆改用三年,如今的石门镇,已迎来借景发展的好时光。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浙江江山:江郎山下换新颜,土地利用率达96%:http://www.3jise.com/article/5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