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一个最新土地流转农民增收致富案例:“有什么主导产业,就发展什么专业合作社”,这是近年来甘肃徽县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有益探索。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农村能人创新创业,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之间的逐步衔接,还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生产经营模式。
土地流转农民增收
位于徽县高桥乡黑松村的徽县某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宽阔平坦的育苗地里,繁育的苗木长势旺盛,忙碌的农民或修剪树苗,或起挖苗木,或打捆装车,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忙着起挖树苗的村民杨建林是最早参加合作社的村民之一,他将家里的5亩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杨建林算了一笔账:“过去种玉米,每亩产值1000元,除去成本,一亩地收入600元;现在,每亩地每年租金就是700元。”
如今在徽县,像杨建林一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增收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将土地流转给能人大户,或外出务工,或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产业,从而实现增收。截至目前,徽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17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8.96%,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达2.82万户,涉及全县15个乡镇195个村的745个社。
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徽县栗川乡某合作社,“2007年,我家的土地流转给这个合作社后,我就到合作社上班,成了名副其实的‘上班族’,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50岁的栗川乡田庄村小河社妇女杨桂兰说,在合作社上班,每月平均能拿1500元工资,而且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真是挣钱顾家两不误。徽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多经营种植和养殖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如今,在合作社务工的农民遍及徽县15个乡镇,有3万多户农民参与合作社或者在合作社务工,而且其中很多人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
紧跟带头人发展产业
在大河店乡青泥村,贫困户李志军一家正在大棚里采摘刚刚成熟的香菇,一家人虽然忙碌,但收入增加的喜悦溢于言表。去年10月,李志军在清泥河农业生态技术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辛亮帮助下,种了两棚香菇,收入4万多元。从大棚建设,到菌种制备,再到日常管护,合作社全程帮助指导。香菇成熟上市时,不用担心销路,只需将香菇交给合作社,很快就会销售出去。在青泥村,不光是李志军,还有12户农户跟着合作社种植香菇,去年收入最少的也有两万多元。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徽县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支持和扶持力度,通过推广“合作社+贫困户”脱贫带动机制,助农增收。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38个,累计发展成员1.26万人,辐射带动农户3万多户。其中,88个贫困村中建立了241个农民合作社。
附:徽县简介
徽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西接成县、西和县,北接天水市,南邻陕西省略阳县,东与两当县接壤。总面积272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1.99万人,辖13个镇,2个乡,213个行政村。徽县裸露岩石有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三大类。带的走向总的趋势呈东西向摆布。南部以属沉积岩的石灰岩为主,中部以风成黄土为主,北部以属岩浆岩(侵入岩)的花岗岩为主。由于石炭纪海侵,三迭纪的印支造山运动,白垩纪的燕山等几次造山,整体发生断裂,上盘下移,局部挤压,形成部分碎硝岩体。徽县地处秦岭山脉中的一个狭长下凹盆地——徽成盆地,地形总的趋势是南北山区地势高、像盆缘,东西部、中部丘陵地势低、像盆底,海拔704-2504米,平均海拔1371米。经多次造山运动,形成明显的三个地质单元。南部为加里东海西熠皱带;中部为新凹陷带;北部为海西印支熠皱带。徽县地貌的形成经过多次运动出现了三个明显较大的地貌构造单元。
南部:地形地貌复杂、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河流发育、河谷深切、多为"V"形河谷,属南秦岭深切割地貌。中部:为丘陵地貌,位于徽成盆地的中间地段,丘陵与丘陵之间,有属于流水地貌的冲积泥流沟,槽泥流堆积堆,泥流堤埂等五级微地貌。北部:岩层倾向较小,坡面平缓,断层两侧相对高差较小,河谷浅切,山间开阔,河床较平,属北秦岭熠皱中切割中山地貌。徽县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的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45.8毫米,蒸发量1178毫米,多年平均气温11.36度,最高气温38.3度,最低气温零下15度,平均日照度1126.4小时,日照率39%,无霜期174天,全年辐射量(光能)102.8千卡/平方厘米。
>>如有徽县农村产权问题,请咨询徽县农村产权交易。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陇上小江南”甘肃徽县土地流转农民增收(最新案例):http://www.3jise.com/article/5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