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游主要是针对西部广阔美丽的草原进行。而草原旅游的目的地也大多是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来自各个不同地方的旅游者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族属,携带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他们同旅游目的地居民直接和间接的相遇,必然引起旅游接待地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从而引发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变迁。
(一)草原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草原旅游促进目的地社区的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草原旅游为增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机会。与其他跨文化传播形式相比,旅游活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这种寓求知于娱乐的文化互动方式能够在娱乐和消遣中促成异质的文化间的接轨,完成现存各种异质文化间的互补。 并且以旅游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交流主要以民间活动的方式进行, 它往往能够发挥正式的外交活动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开发草原旅游业,有利于树立该地区的整体形象,扩大地区居民的科学文化视野。
其次,草原旅游促进目的地传统文化的拯救与发展。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旅游是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方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旅游目的地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得到开发和恢复; 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重新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戏剧、舞蹈等因而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将又得到维修和管理。
再次,草原旅游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提出“社会变迁主要是文化的变迁”,“变迁的障碍主要在于非物质文化而不是物质文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该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非商品性和非经济性价值观念严重束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草地旅游业能够明显增强少数民族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引发其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演变,从而起到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草原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第一,导致目的地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为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的心理,旅游开发商往往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 将其舞台艺术化、程序化,致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日益商品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缺陷,一 些旅游开发商不加分辨,不加选择地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一起开发,甚至将糟粕当成精华大力开发,导致民族文化庸俗化,更有甚者,一些人肆意歪曲、丑化和伪造某些民俗,严重伤害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感情,损害了目的地的形象,这些所谓的“仿造的真实”,不仅使旅游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
第二,导致目的地传统价值观退化。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热情好客、重义轻利本是少数民族的优良品德,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者将好的与不好的价值观念一起带到了民族社区,旅游者的财富引起居民的嫉妒,现在民族旅游目的地出现了不少以次充好、强买强卖、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的事情,旅游者成为社区某些居民眼中挨宰的“猎物”,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当地的名声,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少数民族热情友好的态度是吸引旅游者前来的因素之一,这种态度的转变不利于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旅游还起到了涣散人心的作用。旅游者的闲逸,与工作似乎毫无关系的任意支出,时髦的装备和装束等,使得社区青年无心勤奋工作,吃苦耐劳的品德和精神在个别群体中似乎淡化。
第三,导致目的地历史文化遗址被破坏。旅游客观上会对目的地历史文化遗址造成损害。如照相机的闪光灯,游客的汗水、呼吸及指印等都会使庙宇中的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成千上万游客的脚步可以磨平任何建筑地面上精美的图案。再加上一些游客的不检点行为,如乱涂乱画、乱砍乱挖更是使得历史文化遗址伤痕累累,不堪重负。
第四,引发目的地少数民族的自卑感或排外情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受到来自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富有游客以及随这些游客而来的外来经济势力的强有力的冲击。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通过游客的“示范效应”和当地居民的“模仿效应”更是加深了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这可能导致一些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对自身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乃至否定,对富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却无限仰慕和推崇,在富有的旅游者面前感到自卑。
另一方面,也可能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目的区居民在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并对因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及旅游者对居民傲慢无礼的态度感到不满,面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从而对旅游者产生排外情绪。盲目媚外,会诱发民族虚无主义,盲目排外有可能会导致社会文化的故步自封。
关于草地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不应持乐观的态度,但更不应悲观地看待。既然有传统的习俗,就应保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平衡,保持封闭性与开放性均衡,这样才能有助于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草原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有什么影响?:http://www.3jise.com/article/5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