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关于草原生态旅游的管理措施有哪些?

(一)转变观念,强化管理,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生态旅游质量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它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服务质量的竞争。因此,无论是旅游管理人员还是导游等服务人员’都应该进行生态学的学习和生态旅游管理及实施的基本培训, 使他们形成较高的生态发展观念和环保意识,能够承担起发展草原生态旅游所应该开展的各项工作的责任。同时,更要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旅游地保护的意义,不断提高游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教育游人以保护旅游地的一草一木为美德。

草原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这就需要旅行社或旅游管理部门与教育部门结合起来,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并重视其业务能力的提高,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实现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只有在保障了服务者业务素质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旅游质量。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发挥政府在草原旅游开发中的主导作用

在草原旅游过程中会不会对草地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更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因此,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才能有效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现行法律法规中,我国还没有综合、完整的旅游基本法,只有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和导游管理两个行政法规,其管理范围和法规层次远远达不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需要。正因为我国没有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才需要立法机构作出努力,以发挥草地资源的最大优势。

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应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环境、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应维持和建立在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质量最小化的基础上。政府要积极转变观念,从单纯追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转向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干预进行管理和协调,才能有效地促进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三)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处于激烈的竞争当中,旅游业也不例外。生态旅游之所以能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且在五花八门的旅游方式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影响与意义。从大部分行业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只要有特点,能够生产出个性化的产品, 就可以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在我国,传统旅游业趋向饱和,利用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发展现代旅游业不失为扬长避短的一种思路。在生态旅游中,面积最大且富有特色的就是草地。所以,应从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人手,保护天然草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有特色的草原旅游胜地。

草原旅游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拥有的旅游资源情况也不同, 如果仅用一个模式、一种思路去指导草原旅游业发展,就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草原旅游业,首先应解决好一般产品与龙头产品的关系。

应优先发展龙头产品,重点、优先开发特色突出的资源,而一般产品要精心包装并丰富它的内涵,形成梯次开发格局。其次要解决好规划中产品定位与突出特色的问题,要强调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化、个性化,最终形成草原旅游业各具特色的产品。再次要解决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草原旅游资源有脆弱的一面,如果解决不好,景区景点建设起来了,而优美的生态环境退化或没有了,草原旅游业也就失去立足与发展的基础。

发展建立在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之上的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应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为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说,草地生态旅游业是“以旅游保生态,以生态促旅游”的最佳结合产业,一方面草原旅游发展能为生态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另一方面草原生态环境的美化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四)重视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旅游模式,它要求在维护文化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生活及审美的要求,要既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后代人的利益,并为之提供同样的机会。因此,生态旅游的5个主体(当地居民、游客、旅游产业的参与者、研究者和政府)都要参与旅游工程,作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如对游客性质、游客数量以及活动线路的安排等进行严格的限制,做好旅游活动的前期调查和旅游决策管理等。这样,才有利于旅游对象的保护和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效益的协调发展,而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是当地社区和当地居民。 生态旅游区建设离不开当地社区和居民,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和社会文化相对原始的地区往往是生态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这些地区保留了很多原始的、独特的、珍贵的自然景观,但这些地区的居民往往也相对比较贫困。如果把生态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开发,发挥这笔财富的效益,为当地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能够起到有效的扶贫作用。实践证明,当地居民通过开发旅游,就能够从他们所经营的生态系统之外寻找生存空间,扩大经营领域,融入全社会,进而提高生活水平。

能否使当地社区的居民从旅游中获益,直接关系到在那里开展的旅游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而持续地发展下去。在一些非洲国家,政府采取经济补偿方式,将当地社区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护好了生态环境,又能使社区居民得到比破坏环境所获得的利益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样就有效制止了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一些生态旅游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的做法是:当地社区和居民有权参与生态旅游区各项政策和规划的制订,并分享因开展生态旅游所产生的收益。

吸收当地居民作为服务人员,让他们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经营,是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办法。对于那些不能在当地生态旅游区就业的居民,则采取发展农林复合经营等替代产业或项目,并赋予其土地使用权,保证他们的食物和燃料等必需品,以缓解当地居民进入生态旅游区获取资源的压力。

(五)旅游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在开发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和森林公园,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旅游收入的全部或部分资金,用于支付环境保护和管理费用,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地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维持或恢复原有状态。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时,极为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以及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这不仅是发达国家开展生态旅游的成功之路,更是我们应该效仿与学习的对象。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草原生态旅游的管理措施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