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浅析我国草原立法的宗旨有哪些?

我国是草地资源大国,天然草地近4亿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 7%,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只有0. 33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世界有永久性草地面积约31. 58亿hm2,人均占有草地0.64hm2)。我国草地主要分布于北方干旱区和青藏高原,主要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宁夏等省、自治区。

我国草地大都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草地畜牧业是广大农牧民基本生产方式和重要生活内容,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这些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30 年来,国家加强草地建设和保护,改善了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行草原家庭承包制,调动了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如2000年内蒙古牧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160元,其中140元来自草地畜牧业;新疆新增200元全部来自畜牧业;青海新增90.8 元,其中69.8元来自草地畜牧业。草地不仅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抵御沙漠的前哨阵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都发源于草原区,上中游都流经草原区。我国西部地区草地面积占绿色植被总面积的79%,西北地区达到85%,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都在90%以上。我国天然草地严重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还以200万hm2的速度递增。

草地过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草地载畜能力大幅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江河断流,湖泊干涸,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草地退化有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政策和法律上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管理,减缓和遏制草地退化、沙化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近几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出台了一些有关草原保护与建设的政策和行政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年9月16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11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9月10日)、《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0年6月14日)和《草原防火条例》(1993年10月5日)、《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9月30日)等。

草原立法的宗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

保护、建设、利用草原是立法的三个主要内容,也是制定草原法律的直接立法目的。草原既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草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这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着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建设的现象,只想向草原索取、对草原进行透支、搞掠夺性经营,对如何让草原休养生息、恢复生机重视不够。虽然草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在生态脆弱区草原一旦被破坏,恢复十分困难且周期长。 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必须按科学和自然规律办事,处理好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建设草原的目的是为人类所用,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护、建设草原是利用草原的基础和条件, 利用草原应是在保护、建设草原的前提下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为此,国家必须以法的形式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 重点建设、合理利用,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草地是世界上主要生态系统之一。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这样一个巨大生态系统,在地球生物圈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草地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 项基本方针。我国不仅草地面积大,草地类型也繁缛多样。全球草地分48个大类,我国就有39个,类型之多、生物多样性之丰富是得天独厚的。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先后建立了13处自然保护区。 我国草原特别是草原自然保护区为维护生物多样性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既是草原立法的目的,也是编制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的重要原则、依据。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

草原畜牧业是广大农牧民基本生产方式和重要生活内容,是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草原的立法目的就是把草原保护、建设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草原也才能够保护和建设好,同时生态环境才会得到改善。这里讲的现代畜牧业是相对传统畜牧业而言的。传统畜牧业是指靠天然草原放养畜牧的生产方式。面对日益恶化的草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式,只有改变传统畜牧的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畜牧业,才是保证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为此,必须明确规定和建立健全草原载畜量及草畜平衡制度,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行牲畜舍饲圈养,改变依赖天然草地放牧的生产方式。并通过国家法律鼓励发展现代畜牧业,处理好发展现代畜牧业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

(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建设草原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已开始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认清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为此,必须以法的形式禁止开垦草原,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及退耕还草和禁牧、休牧制度,对草原上采矿、开展工程建设实行严格管理等。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浅析我国草原立法的宗旨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8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