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甘肃武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

今年以来,武威市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武威市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发展。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设施农牧业85.04万亩,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全力推进设施农牧业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今年在新建设施农牧业5万亩的基础上,加大优质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种养、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饲草资源高效利用等先进技术。截至目前,已引进试验温室新品种85个、畜禽新品种8个,试验推广新技术20项。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以设施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201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养殖暖棚66.52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3145个,畜禽饲养量达到3056.4万头只,肉蛋奶产量达到41.5万吨。截至今年6月底,畜禽饲养量达到2011.7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增长18.7%,畜牧业生产呈稳定发展态势。

全市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大幅压减低水效作物,大力发展高水效作物,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45.5万亩,其中经济作物147.1万亩,同比增加6.7万亩,占农作物面积比重较上年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瓜菜、甜高粱、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22.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4.4%,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今年,全市推广种植甜高粱40.2万亩,建成万亩规模示范基地2个,千亩以上连片规模示范点47个。同时,切实提高甜高粱种植和加工利用综合技术水平,已举办培训班460多期,培训人员9.2万多人次,发放资料12万余份(册)。

相关阅读:

甘肃武威: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

武威市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出了一条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发展新路子。

在民勤县重兴乡东风村日光温室示范点,这里的西红柿喜获丰收,种植户们正忙碌着销售。村民何晓玉告诉记者“一棚西瓜卖了1万1,卖完以后,这一茬我又种的是西红柿,西红柿长势也挺不错的,个头也挺大的。”

民勤县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目前,设施农牧业达到了13.33万亩,户均2.36亩。民勤县农牧局局长 袁得功:“我们设施农牧业中,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棚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万元和2万元。

古浪县黄花滩镇黄花滩村的村民樊金辉告诉记者说,从2010年起,他投资10万元发展暖棚养殖,又在黄花养殖区投资100多万修建了2000多平米的的双联式养殖暖棚。“每年出栏达到3000多只,每年收入要达到30多万元。”古浪县农牧局局长 孟占祖:“全县来自主体生产模式收入占农牧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60%以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武威市设施农牧业累计达到84.23万亩,特色林果基地累计达到155.58万亩,提前实现了“2016年全市特色林果业达到150万亩、人均1亩经济林”规划目标。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甘肃武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http://www.3jise.com/article/58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