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河南陕州区明确2016年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目标

日前,河南陕州区召开农村公路建设会议,明确了2016年陕州区农村公路建设精细化管理目标,鼓励各乡镇积极主动为陕州区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掀起新一轮的科学化建设高潮。会议宣读了陕州区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该办法首先明确了道路规划、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组织要求,以及工程(竣)交工验收等工程建设流程。其次明确了村道建设标准。村道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不低于5.5米,路面宽度不低于4.5米,厚度不低于18厘米,强度不低于C30,每公里补助20万元;部分受条件限制的特殊路段,路面宽度可在3.5—4.5米之间,厚度不低于18厘米,强度不低于C30,每公里补助15万元。再次明确了村道每年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以后每年9月30日前必须完成工程建设计划任务。完不成任务的,项目进行调整,同时项目所在乡(镇)政府、村委会近三年内不再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年底区政府目标考核,没有完成建设项目的乡(镇)为零分。

参加会议的有涉及今年本区项目的13个乡(镇)政府公路建设主管人员,62个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议强调:

一、认清形势抓机遇

农村公路在“十三五”中主要是推动普通农村公路全面转型升级。力争到“十三五”末,率先实现农村公路现代化。目前,全市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为陕州区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公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目前陕州区农村公路里程已达到1380公里,其中县道296公里、乡道207公里、村道877公里。农村公路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农村交通出行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二、突出重点抓建设

今年区交通运输局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72个125公里,总投资8788万元。其中县乡公路10个44公里,村道62个81.1公里。在申报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和各行政村要严格按照程序走,保障农村公路建设快速有序地进行。

 

三、在村道建设中明确职责

村道以各乡(镇)政府为业主,主要负责组织村道规划、立项、设计、招投标、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等工作,区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协助村道规划、立项、争取省补资金、审查设计资料、技术服务和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个村委会主要负责项目协调、组织施工、督促施工单位上报工程资料等工作。

四、建养并重,努力提高道路养护管理水平

五、预防为主,加大巡查力度

要求各乡(镇)明确县道区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任务,加强巡查,及时处理隐患,虽然有些乡(镇)政府处理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必须高度重视起来。现在一岗双责,党政同责,抓建设必须抓安全。该花的钱得分个轻重缓急,不能因路上有安全隐患,让车辆处于危险之中。不能因为重视不足,让车辆、路人出事故。把农村公路建设好、养护好既是民心所向,又是职责所在,各有关部门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互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齐心协心,克难攻坚,共同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光添彩。

附:陕州区简介

陕州区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三门峡市西部,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依甘山与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和湖滨区。2014年,幅员面积1609.73平方公里;辖4镇、9乡,总人口34.49万人(2012年),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150.8亿元。陕州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黄金、铝土、煤炭、地热矿泉水被列为4大优势资源。境内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209国道和310国道纵横交错。著名景观有地坑院、石壕古道、空相寺等。

陕州区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炎热、雨涝;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减少。以候温(5天为一候,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大于22摄氏度为夏,小于10摄氏度为冬,介于10摄氏度至22摄氏度之间为春秋划分季节。春季总天数为56天,夏季为103天,秋季为66天,冬季为140天,冬长春短、四季分明。陕州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地貌基本可分为山区、丘陵和原川3种类型。山区为中山和低山。中山分布于南部;低山分布于东北部。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最高点马头山海拔为881.5米、熊耳山海拔为885.3米;西部为原川区,本区黄土层厚约20米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降落。海拔最低308米,最高为1466米,相对高差为1158米。

>>如有陕州区农村产权交易问题,请咨询陕州区农村产 权交易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河南陕州区明确2016年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目标:http://www.3jise.com/article/5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