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土地政策有利于遏制一些产业、地方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有利于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1.控制合理投资规模
房地产投资规模对宏观经济具有重大影响。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整个国家的房地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往往会带来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这在经济复苏时期是不可或缺的。但当经济增长速度提升到一定阶段时,则应关注由于投资的趋利性而导致的房地产开发过度的负面影响。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土地政策通过调控土地市场和土地利用,可以起到直接调节房地产投资规模的作用。
此外,土地政策可以调节宏观经济中除房地产外的产业的投资规模。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速过快,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偏大,宏观经济对投资依赖过大。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离不开土地,任何一个新项目开工也都需要土地。因此,土地作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土地供应数量的多少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巨大。从理论上说,当宏观经济中投资规模偏小时,可以通过增大土地供应,降低地价,刺激投资;反之,通过减少土地供应,提高土地价格,缩减投资规模。但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在土地供应数量上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和紧而又紧的政策。
2.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现代产业的发展依靠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土地四大生产要素,缺一不可。 因此,可以通过规范和调节土地市场和利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朝阳产业、信息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可以在土地供应上给予政策支持,以鼓励发展:对于电解铝、水泥、钢铁、别墅、高尔夫球场等投资过热、污染环境及不适宜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 在土地供应上进行必要的控制以限制其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对不同产业采取不同供地政策的做法,影响产业结构布局。
3.调整经济发展速度
现在,世界各国提倡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尤其如此。因为土地政策可以直接调控房地产经济,使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而房地产经济又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认为土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从更大的层面来看,经济增长包括经济总量、速度和结构三方面,其中速度和结构影响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投资规模的影响,完全可以运用土地政策调节投资规模,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投资方向息息相关,我们也完全可以运用土地政策调节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从而影响经济结构。
4.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东部、中部、西部差距问题始终存在。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比较优势,完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城市布局规划等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进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 控协调发展。当前因部分行业和局部地区经济过热采取的宏观调控,应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通过金融、土地、财政政策等调控工具,支持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产业布局的改善和调整,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老东北振兴。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浅析土地政策有利于实现调控目标:http://www.3jise.com/article/5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