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政府+社会资本” 成填补土壤修复资金缺口新希望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为16.1%,耕地点位超标率为19.4%,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土壤超标点位为36.3%,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土壤超标点位为21.3%,土壤镉超标率为7%。“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土壤修复面临资金问题

“土十条”正式出台意味着,我国土壤污染从调查到修复,以及到考核机制的制定等,都有了政策的指引,但全国人大代表、鸿达兴业集团董事长周奕丰坦言,政策从出台到真正实施,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据统计2015年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约为21.3亿元人民币,在GDP占比中仅占万分之0.3。而在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土壤修复资金在GDP中的占比一般会达到0.5%以上。

怎么解决资金问题?

这意味着土壤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资金从哪里来?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参与土壤的污染防治与治理工作。

1.引入社会资本+政策保障

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要采用市场经济的做法,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及改良工作。不过,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既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也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细则,鼓励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土壤污染治理,为我国的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对此,可以通过各项政策引导、价格补贴、信贷支持等调动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土壤改良方面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现阶段,土壤污染治理及修复所需资金巨大,且还存在一些污染责任不明确问题,除了鼓励和引入社会资本,也需要政府性资金予以大力支持。

2.政府成立“超级基金”

在这一背景下,考虑到土壤改良治理的持续性、持久性,政府可为土壤污染的防范和治理,设立一个专门的“超级基金”。“超级基金”可以提供部分治理土壤修复的资金需求,其资金来源要从工业指标和商业指标中提取,采用政府性信托基金运作模式,专人投资管理,独立核算。

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国内土壤治理修复的特定用途,可使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拥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土壤改良机制的良性循环。如果国家修复资金不足,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构建PPP等新的模式。

在“土十条”颁布以后,具体的实施细节正逐步开展。目前环保部门正在编制具体的土壤污染情况详查方案,计划投资数十亿元进行全国土壤污染情况的详查。

此外,《土壤污染防治法》预计将于2017年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的行政执法体系将为土壤修复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同时政府也在积极促进土壤修复的市场化发展,并尝试引入PPP模式来解决土壤修复市场融资困难的现状。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政府+社会资本” 成填补土壤修复资金缺口新希望:http://www.3jise.com/article/6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