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供给侧”这个名词刷爆经济圈和政治圈以来,国人围绕它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供和需在一定状态下的平衡才能形成“供给侧”,任何的失衡或者偏袒都是产能过剩和过度消费。农民和粮食作为形成“供给侧”的主要要素之一,怎么样达到合理的“供给”,从水稻种植农民的角度去看,这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将成为国家的宏观长远战略。
对供给认识有限
目前,从事粮食生产的主要还是老一代农民,尤其是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的南方水稻种植,留守老人、妇女成为种粮的主力军。受过去时代的限制,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农民自身存在难以弥合的“硬伤”,看问题较为简单,眼光局限性受制,无法从国家、或者粮食前景的层次去思考怎样更好的组织生产,难以形成有效“供给”。今后谁会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是职业农民还是合作社,是土地流转承包者,还是专业化的种植公司,都有他们存在的可能。但不论谁去种粮,必须对粮食生产的“供给”有全面的了解,以“供给”为出发点,更好地组织粮食生产,形成合理的有效“供给侧”。
粮食生产不是唯一
近些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和全面奔小康之路还有很大差距,短时难以到达。对于粮食种植,过去是农民的“终身职业”,而现在只是农民迫不得已谋生的手段,是生存的驱使,也是传统的延续,生产的本质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粮食种植只是少数农民的选择。近年来,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但细分其中的构成发现,主要增加的不是种粮上获得的收入,而是其他方面的,且比重在不断减少。在务工工资不断提高的当下,加上种粮条件苦、不体面、收益持续低下,如果有更好的出路或选择,大部分农民还是不愿意去从事粮食生产;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基本没有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去种粮,这样的后果是直接导致“80、90后不会种田”,粮食生产的有效“供给”就更加难以做到。在难以保证种粮“有赚头”的前提下,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会越来越少,“无人接班”的现实即将到来。
种植成本高居不下
粮食产量、价格会随天气和市场变化,个人难以改变和决定,但农民最关心的是种一亩田能赚多少钱。面对大量低价进口粮食,要提高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是主要手段之一,农民不是不想降低成本,而是难以降下。2012年开始,国家逐年大幅度提高托市收购价格,粮食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涨,种子、农药、化肥、租地、机械、油费、农膜、秧盘、雇工等,样样要钱,样样上涨,一划拉下来农民还是觉得种田不赚钱,效益低下,是“苦逼”的付出者,还把自己像牛一样栓在了种粮上,“离不开、走不远”。所以,现在农田有集中化的趋势,以包地、转租等方式把农田集中到了少数农民的手里,通过规划、平整让农田集中连片,购买小型农机设备,多用机械,少用人工,尽量降低成本。
缺乏市场化观念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只管种,种什么不重要,产量才是王道,“需求侧”之谈也无从说起。而如今,市场需要在改变,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与市场接轨势在必行。根据了解,大部分农民在种粮上没有明确计划和市场概念,盲目性观念左右着粮食生产行为。看到糯稻价高种糯稻、白莲好卖种白莲、烟叶好卖种烟叶,往往是蜂拥而上、大面积跟上,导致多数农户都是“步了后尘”、“赶了晚集”,其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化观念意识薄弱,市场接轨错位或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导致的。在国家连续多年托市收购政策的影响下,普通、高产粮成为其中之一,市场不行还有国家政策收购兜底,农民似乎忘记了市场需求的存在,忘记了政策收购可能消失,只顾埋头“苦种”,其实也是不想去思考这些,反正都一样,粮价跌了有国家顶着。“田间和餐桌”,这两个市场接轨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培养市场化的“供给”观念成为农民必须去思考的问题,在电商横行的当下,农村电商也逐步打开,学习、借鉴或是积极加入可先行试水,市场需求为种植导向是今后种粮农民的考虑重点。
粮食补贴未完善
国家从2004年开始全面施行粮食直补的惠农政策,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都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在具体落实国家补贴政策的时候,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很多农民都搞不懂补贴的是什么、该补多少钱,心中没有明细账,在农民眼中补贴总是觉得偏少,杯水车薪,起不了大作用。同时,种粮补贴是给种粮人还是土地所有人一直未能完全定性,只能单纯的依靠双方约定俗成,而这是真正的种粮农民十分关注的,这一情况也伴随在土地流转、农资补贴等一系列问题中。这些都是有关粮食政策方面的,是亟待需要完善和解决,建立一个合理的政策补贴体系,通过加大粮农补贴力度和直补到位的措施,打牢“供给”的最底层基础,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保护农民利益。
上述问题只是影响农民做好粮食“供给侧”的几方面情况,任何一场关于农民和粮食的改革,多数农民都是被动接受者,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供给”农民,需要有带头人和领路人,引领和指挥农民走上正确的路,畅通粮食的“最初的一公里”。同时,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急需思考和解决,耕地面积的减少、水利资源的建设、土地流转整合、粮食价格改革、城乡一体化建设等等,不断夯实“供给”的基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从农民的角度去看粮食的“供给侧”:http://www.3jise.com/article/60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