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肃州区东洞乡土地流转大户薛云2015年从本乡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甜叶菊,今年甜叶菊亩产300公斤左右,收入60万元,年底甜叶菊发完以后,如果有订单,他打算明年流转500亩种植甜叶菊。
近年来,酒泉市紧紧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做精一产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机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耕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如何?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怎样?就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农户:“地租 劳务”增收明显
范晓燕是肃州区总寨镇西店村2组村民,去年,她家13亩土地流转之后,丈夫去城里搞装修,她在家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孩子上学,劳动强度降低了,而家庭收入却明显提高。
“以前,光靠13亩地的收入,一年下来也就收入3多万元,现在,地租和务工收入加起来,我们的家庭收入达到了5万元。”范晓燕告诉记者。
记者从西店村委会了解到,该村土地位于井河混灌区,并于去年实现了2000亩土地节水灌溉,灌溉省时、省工,加之土质肥沃,距离城区较近,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齐全,西店村的土地成了“香饽饽”,每亩地的租金为900元,目前,该村14个组中有7个组的土地实现了整组流转,流转面积达3800亩,建成千亩流转示范点3个,和范晓燕一样的农民流转土地之后,家庭收入增收达40%。
“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到春种、秋收忙季,工价持续走高,流转土地的农户、尤其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小规模种地太吃力,而通过务工,每人一年的务工收入就接近2万元,这比之前光靠种地的收入高多了。而且,近两年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资价格高,亏本种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也更愿意靠务工的稳定收入作为经济来源。”西店村委会副主任卢建国说。
肃州区农牧局经管站工作人员高渝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户拥有10亩土地的农村家庭,如果种植玉米,按照今年的玉米收购价格——1.36元/公斤来算,一亩地毛收入为1800元左右,除去水、电、化肥、农药等投入,10亩地的纯收入为7000元。当前肃州区土地流转平均价格为700元/亩,10亩土地仅地租收入就与种植收入持平,加之农村务工平均收入为140元/天,这部分也是纯收入,综合来看,流转了土地的家庭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规模流转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瓜州县勤田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4年8月成立以来,以合作社为中介服务组织累计流转土地3000多亩,其中2016年流转土地1500亩,流转期限为10年,主要租赁给外来客商用于种植枸杞,既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又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合作社避免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与一家一户签订合同、兑现资金的不便,解除了农户担心承包合同不及时兑现的后顾之忧,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自2014年起,瓜州县陆续登记注册了勤田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新路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4家致力于土地流转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社员的承包土地经营权统一代管,引进客商发展特色产业,由合作社统一负责与农户、承租业主进行合同签订、租金兑现。
瓜州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耕地面积65万亩,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5.1%。近年来,瓜州县积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强化服务、规范管理,促进了土地流转特别是规模流转健康快速发展。
据调查统计,截至6月底,瓜州县土地流转累计面积达到了11.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23%,其中2016年新增流转面积达到2.55万亩,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71万亩,10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流转示范点累计达到35个。
土地流转合同有待规范
尽管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收入稳中有升,但不少农民依然不愿意流转土地,除了农民自身的“恋土情结”之外,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也是制约土地流转的一大因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土地流转中存在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许多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存在流转期限短、口头协议、书面合同不规范等问题。
“不是自家的孩子不心疼”,很多农民不愿意将自己精心耕耘的土地出让给他人进行“掠夺式生产”。土地承租业主的经营面积大,田间管理不精细,土地上杂草丛生、肥力下降,这让农户再次接手土地时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养地”,而关于土地养护的细节在土地流转合同中并未进行细化。
此外,由于部分土地流转合同过于简单,存在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经营风险和市场变化等原因也容易引发利益矛盾。如承租业主与农户签订了长期流转合同,明确约定了固定租金和支付方式,但之后周边农户随着年份的推移以更高的价格流转土地时,部分农户心里不平衡,便试图毁约,甚至出现个别闹事、上访等行为。经过几年来对土地流转行为的逐步规范,目前大部分流转主体能够按照要求签订合同,但仍有部分业主签订合同后不能及时到村委会和所在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和备案,不办理相关手续,造成对部分流转行为的监管困难。
机械化生产任重道远
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布局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撑,而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我市土地分散经营,人均耕地少,土地细碎化现象较为普遍,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不便于实现规模经营,大型机械无法作业增加了经营成本,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近两年,甜叶菊成了肃州区乡镇农民致富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成了不少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首选”,然而,由于土地经营过于分散,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人工劳作成本高成了制约流转大户盈利的主要因素。
今年,家住肃州区上坝镇下坝村11组的程利华从本村8户农户手中流转了120亩地种植甜叶菊,签订了3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今年受气候影响,甜叶菊产量不如往年,价格也比往年低,一亩地甜叶菊的毛收入不到3000元,除去人工、水、化肥等费用,他基本没有盈利。
“农村劳动力少,人工工资太高,现在平均用工的价格是140元/天,人工工资占到我所有种地成本的60%,如果能实现机械化生产,这部分投入就能少一点。”程利华说。
瓜州县金丰蜜瓜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文玉告诉记者,合作社自2010年以来,先后流转了2400亩土地,签订了2年至11年不等的土地流转合同,由于土地地块小,喷洒药、锄草、浇水都需要人工完成,人工投入加重了合作社的运营负担。
“如果土地平整、节水灌溉、渠系建设、土壤改良等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适当向合作社倾斜,田间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了,实现了大型机械作业,合作社的效益空间得以扩大,就能提升合作社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赵文玉说。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如何?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怎样?:http://www.3jise.com/article/6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