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及地质特征

公园简介

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大别山横亘在中国东部地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脉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白马尖主峰海拔1774米,是大别山第一高峰,又称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成为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白马尖园区。景区地处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和安庆市岳西县的交界处,于2009年建成对外开放。

大别山横跨鄂豫晥三省,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相传李白曾到此,登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顾盼了南北二侧的风光,感慨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山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得名。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景区的景点类型多样,目前的主要景点有:高山——白马尖(大别山主峰)、峡谷——龙井峡(大别山区规模最大的瀑布群)、湖泊——别山湖、遗址——四望寨(古城堡)。

景区介绍

①白马尖

大别山主峰叫白马尖,海拔1777米,大别山区排名最高的三大高峰均在此处,

三峰呈坐北朝南的三角品字形排列,主峰白马尖和次主峰多云尖(海拔1763米)紧紧相依,与正南面的第三高峰天河尖(海拔1755米)遥相呼应。不仅如此,大别山主峰区域内的主要山峰的名子也很有特点,只要是列入前十位的所有高峰,古人均以“尖”命名,以表示还有增高的长势。

白马尖是大别山主峰景区的核心景点,集高、雄、峻、特为一体,山上怪石林立,惟妙惟肖。常年云雾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山势险峻、陡崖,幽谷遍布,清溪激湍,交响成韵。

白马尖上覆盖着原始森林,奇松遍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白马尖景点配套设施的设计理念崇尚自然,在国内外景点的设计中堪称一流。

②龙井峡

峡谷长15公里,深400米,宽40~300米,峡谷内瀑布成群,怪石遍地。龙井峡在泛大别山旅游区,具有“海拔最高、植被最好、瀑布最大、风景最美、峡谷区内生态环境完好”的特点,堪称“大别山旅游第一峡谷”。

景区内共有四个瀑布,最高的是70米,其余分别是50、40、30米,这里的瀑布四季流水不断,它们名字比较有特色,都是以龙为主题命名的。最高70米瀑布叫做龙门跳,瀑布从两峰之间夺路而出,气势磅礴;50米高的瀑布叫做龙井潭,因为在瀑布的下面有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水潭;40米高的瀑布叫做龙王樽,它的形状像古代帝王喝酒用的酒樽;30米高的瀑布叫做神龙手,它的形状似龙爪戏珠。

③别山湖

大别山腹地主峰白马尖脚下最大的湖泊,也是大别山区最高的湖,湖面长30公里,平均宽度2公里,上游东西两河之间有一座崔嵬嵯峨、高耸入云的山峰——霸王寨,寨顶山岩峥嵘,怪石嶙峋,奇特多姿,下映湖面,翠影含黛。景点有梳妆台、霸王寨、黄金岩、仙女洞、莲花洞等神奇洞穴等,与宽窄不一的湖泊组合成诗画般的山水画卷。

④四望山古城堡

景区位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东北侧,海拔1396米的冒顶山顶端。城堡于清咸丰11年为抵抗太平军和捻军进攻而修建,全部用石块垒砌而成,现存部分相对高度约6米,宽1.5米,围总长约2000米,山脊南北走向,墙外侧险陡,寨内稍平,阔处百余米,狭处30米。城墙在山脊上每隔一段,筑有用作碉堡的小石室。南门山墙上尚存有《霍山县正堂张瑜夯修堡事》和《四望堡各户目》两块碑文。

四望山古城堡于1999年,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质特征

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西部,西邻河南,南与湖北交界。公园集花岗岩地貌、构造地貌、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于一身,不同的地貌类型,体现着特色各异的地质景观。天堂寨瀑布、万佛湖、东石笋、大裂谷、佛子岭“睡美人”……如此丰富的地貌类型集中展示在一个公园里,这在国内外的地质公园中极为少见。在特定区域和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园区内物产富集,藏珍蕴宝。六安大别山地质公园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主体垂直分带明显,森林覆盖率在96%以上,被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

据地质专家考证,大别山地质公园园区构造演化史以造山带形成演化为主线,以沉积事件、岩浆事件为标志,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大别旋回、晋宁-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和燕山-喜山旋回四大演化阶段:

①大别旋回

前中元古代,华北与扬子板块间存在大洋坳陷,发育次深海-浅海槽盆相火山-沉积建造,海槽闭合,岩层褶皱变形,大别、肥东等变质地体构成孤岛状陆核链,形成最早的基底。

②晋宁-加里东旋回

大别期后,造山带两侧开始裂解,大别微古陆及“多岛小洋盆”格局形成,微古陆两侧海水连通,发育广泛的浅海台地相火山沉积建造。中、新元古代两侧强烈裂解,北淮阳地区具早期裂谷槽盆相火山又一次重要构造事件,所有变质岩层均一致具有该期变质变形纪录。

③华力西-印支旋回

华力西期大别地块以一种新的陆内俯冲方式继续与华北地块相向运动,至印支旋回达到陆内俯冲的高潮期,形成北淮阳华力西-印支褶皱带。就整个大别造山带而言,印支旋回沿确山-合肥深断裂、桐柏-桐城深断裂、新城-黄陂-广济深断裂,华北地块、北淮阳地块、大别地块依次向南仰冲,引起大别山榴辉岩、蓝闪片岩高压变质作用以及自北向南大规模的韧性推覆剪切作用。由于陆壳的叠覆,大别山开始上升。

④燕山-喜山旋回

燕山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在大别山发育了强烈的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带。早、中侏罗世(燕山早期),六安凹陷形成,接受早、中侏罗世河湖相沉积,此时断裂活动不强,岩浆活动也不强烈。晚侏罗世(燕山中期),断裂活动加强,导致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大别山进入岩浆活动高峰期,沿金寨断裂产生许多火山岩盆地,钙碱性-碱性火山岩形成。岩浆侵入活动与喷出活动一样活跃,生成了基性-中性-中酸性的小型岩株为主的侵入体。至燕山晚期,断裂网络奠定了大别造山带格局,岩浆活动趋于平静,仅有晚期残余岩浆沿断裂脉状贯入。喜山期,郯-庐断裂再次强烈活动,形成新生代断皱、鞘褶皱及片麻状、条带状构造极为发育,相互间无序堆叠,呈渐变过渡韧性剪切带接触。该构造层物质来源于地球深处中下地壳-上地幔到。原岩时代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该套岩石组合西至天堂寨、东至万佛山广泛显露,与侵入其中的燕山期花岗岩一起构成了西部各园区的主体。

正是大别山独特的构造演化史使得园区具有三大典型地质特征:一是在古地理上,这里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结合部,两大板块相碰撞的缝合带横穿于此,它记录了自26亿年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形成及古板块运动的历史;二是这里的榴辉岩带是全球出露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科考价值;三是以大别山命名的全球变质程度最深的大别杂岩,是研究大别山造山带基底物质组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

若侵犯版权 请来电0731-89821133告知删除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及地质特征:http://www.3jise.com/article/6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