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胞囊线虫病由燕麦胞囊线虫引起,我国首次发现于1989年,现已知在湖北、河南、河北、青海、山西、安徽、江苏等省均有发生,是一种危险性病害,一般可使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地块可达70%以上,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威胁极大。由于虫源不断积累、传播,近几年危害呈面积不断扩大、程度逐年加重趋势。
1、为害症状
小麦胞囊线虫寄生危害小麦根部,病害症状表现在地上部分,典型的症状是植株矮化,叶片发黄,苗子瘦弱,类似缺肥症。该病害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常成团发生,主要在小麦的苗期、返青拔节期、灌浆期症状表现明显,受害轻的在拔节期症状明显矮化,受害重的在小麦4叶期即出现黄叶。苗期受害小麦幼苗矮黄,地下部根系分叉,多而短,丝结成乱麻状;返青拔节期病株生长势弱,明显矮于健株,根部有大量根结;灌浆期小麦群体常出现绿中加黄,高矮相间的山丘状,根部可见大量线虫白色胞囊,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低。
2、发生规律
线虫的胞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而幼虫在无寄主时只能存活几天。条件适宜时胞囊内卵先孵化成2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部生长点,并在根维管束处发育为成虫。成虫突破根组织到根表面。土壤是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轻砂质土壤,土壤潮湿和10℃左右温度有利于线虫病发生。
3、防治措施
目前,该病发生后没有特效药剂,主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⑴农业防治
①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我国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或新选育的小麦品种中没有高抗品种,但太空6号、温麦4号、偃4110、豫优1号和新麦11等品种具有一定抗性,各地可选择性推广。
②合理轮作:通过与非寄主植物(如豆科植物大豆、豌豆、三叶草和苜蓿等)和不适合的寄主植物(玉米等)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与水稻、棉花、油菜连作2年后种植小麦,或与胡萝卜、绿豆轮作3年以上,可有效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病。
③适当早播:土壤温度对小麦胞囊线虫的生活史及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性存在很大的影响,低温可以刺激卵的孵化和抑制根系的生长。因此小麦适期早播,在大量2龄幼虫孵化时,小麦根系已经发育良好,抗侵染能力增强,发病可减轻。
④合理施肥浇水: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降低小麦胞囊线虫的危害程度。干旱时应及时浇水,能有效减轻危害。
⑵化学防治
在小麦播种期亩用10%克线磷颗粒剂或10%噻唑磷300—400克,播种时沟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线虫的危害。
附:小麦蚜虫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麦蚜俗称小麦腻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黍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麦蚜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若蚜集中在小麦茎、叶、穗刺吸汁液,并分泌蜜露,造成叶片霉变,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10~15%,严重时达30%以上。
1、形态特征
麦蚜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以无翅型孤雌胎生若蚜生活。在营养不足、环境恶化或虫群密度大时,则产生有翅型迁飞扩散,但仍行孤雌胎生。卵翌春孵化为干母,继续产生无翅型或有翅型蚜虫。卵长卵形,长为宽的一倍,约1mm左右,刚产出的卵淡黄色,逐渐加深,5天左右即呈黑色。干母、无翅雌蚜和雌性蚜,外部形态基本相同,只是雌性蚜在腹部末端可看出产卵管。雄性蚜和有翅胎生蚜外部形态亦相似,除具性器外,一般个体稍小。
2、为害症状
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及嫩穗上刺吸为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出现浅黄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穗期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另外,麦蚜还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媒介昆虫,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危害最大。
3、发生规律
麦蚜一年发生10~20余代。麦二叉蚜、麦黍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在北方以卵在麦苗枯叶、土缝及杂草上越冬。初夏飞至麦田。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麦长管蚜种群数量最大,占田间总蚜量95%以上,随植株生长向上部叶片扩散为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穗蚜”。麦二叉蚜分布在下部,叶片背面为害;乳熟后期黍缢管蚜数量有明显上升为害叶片,小麦生育后期麦无网长管蚜数量增大,主要为害茎和叶鞘。麦长管蚜及二叉蚜最适气温16~25℃,黍缢管蚜在30℃左右发育最快,无网长管蚜则喜低温条件。麦长管蚜最适相对湿度50~80%,二叉蚜则喜干旱。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适期冬灌和早春划锄镇压,减少冬春季麦蚜的繁殖基数;保护利用天敌,实行小麦油菜、小麦绿肥间作种植,增加天敌数量,并诱集天敌向麦株转移;严格掌握害虫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减轻对天敌的杀伤。
(2)化学防治。亩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或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也可用40%氧乐果乳油75~100毫升,加水50~60公斤常量喷雾。
附二:小麦吸浆虫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上一种毁灭性害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我县主要为小麦红吸浆虫。
1、形态特征
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雄虫体长2mm左右。卵长0.09mm,长卵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体长3~3.5mm,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2、为害症状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3、发生规律
麦红吸浆虫一年发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小麦进入拔节阶段,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小麦孕穗时,再结茧化蛹,蛹期8~10天;小麦开始抽穗,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每雌产卵60~70粒,成虫寿命约30多天,卵期5~7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抵御干热天气,这时小麦已进入蜡熟期。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苏醒后再蜕一层皮爬出颖外,弹落在地上,从土缝中钻入10cm处结茧越夏或越冬。吸浆虫发生与雨水、湿度关系密切,春季3~4月间雨水充足,利于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土表、化蛹、羽化、产卵及孵化。
4、防治方法
⑴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虫品种,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抗虫性好。②轮作倒茬。麦田连年深翻,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等作物轮作,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
⑵化学防治。①蛹期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300毫升加水5公斤喷拌干细砂土20~25公斤均匀撒施,撒后及时浇水,重发生麦田应适当增加药量。②成虫补治:用40%辛硫磷乳油每亩65毫升或菊酯类药剂每亩25毫升,对水常量喷雾,间隔2~3天,连喷3~5次。或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兑水2公斤喷在20公斤麦糠或砂土上,下午均匀撒入麦田进行熏杀。
附三:小麦蜘蛛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麦蜘蛛分为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我县以麦圆蜘蛛为主,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常在叶片、穗及茎秆上吸食麦株汁液,重则植株矮小,穗小粒轻,造成小麦不同程度减产。
1、形态特征
麦圆蜘蛛:成虫体长0.6~0.98mm,宽0.43~0.65mm,卵圆形,黑褐色,4对足。卵长0.2mm左右,椭圆形,初暗褐色,后变浅红色。若螨共4龄。一龄称幼螨,3对足,初浅红色,后变草绿色至黑褐色。2、3、4龄若螨4对足,体似成螨。
2、为害症状
麦蜘蛛于春秋两季在小麦叶片、穗及茎秆上吸食麦株汁液,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穗少粒轻,重则整株干枯死亡。
3、发生规律
麦圆蜘蛛喜阴湿,怕高温、干燥,多分布在水浇地或低洼潮湿阴晾的麦地。麦圆蜘蛛亦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秋季卵多产于麦苗和杂草近根部的土块上,或产于干叶基部及杂草须根上;春季其卵多产于麦丛分蘖茎近地面或干叶基部;麦圆蜘蛛适宜温度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
4、防治方法
⑴农业防治:①麦收后深耕灭茬,可大量消灭越夏卵,压低秋苗的虫口密度。②适时灌溉,同时振动麦株,可有效地减少麦蜘蛛的种群数量。③轮作倒茬,避免麦田连作,可减轻麦蜘蛛的为害。
⑵药剂防治:①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8~10毫升或40%氧乐果乳油50~75毫升,加水50~75公斤选择无风天气的早晨或傍晚均匀喷雾。②亩用40%氧乐果乳油75~100毫升加适量水拌20公斤砂土于上午10点后均匀撒施。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小麦胞囊线虫病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http://www.3jise.com/article/6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