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定区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永政办〔2016〕180号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直有关单位:
经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永定区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25日
永定区畜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一、前 言
“十二五” 期间我区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以生猪为主导产业的畜牧业是我区农业农村的支柱产业,生猪产值占全区畜牧业总产值的80%,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5%。在保障居民食物安全,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持续增收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随着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畜禽养殖污染、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和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为规范畜禽生产行为,保护环境,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进一步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畜牧业增效养殖户增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函〔2011〕23号)、《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4〕44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4〕158号)、《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猪产业减量提质的指导意见》(龙政综〔2013〕170号)、《龙岩市生猪养殖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龙政综〔2015〕106号)、《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实施意见》(龙政综〔2015〕54号)、《龙岩市永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永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定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永政综〔2014〕305号)、《永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定县(2012—2020年)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的通知》(永政办〔2014〕59号)、《永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4-2016年永定河、金丰溪流域生猪养殖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永政综〔2014〕97号)、《永定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永政综〔2013〕129号)、《永定县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的通告》(永政综〔2013〕192号)、《永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生猪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实施意见》(永政综〔2015〕156号)、《永定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细化畜禽养殖“二区”划定的通知》(永政综〔2015〕33号)、《永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生猪养殖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永政综〔2015〕154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自然生态与经济条件及畜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当前我区畜牧业发展基本形势
(一)发展成果
“十二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区畜牧业生产克服主要畜禽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养殖成本大幅上升、局部疫情时有发生及整体经济增长趋缓等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仍然保持较快地增长,为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014年底统计,全区畜牧业养殖产值17.45亿元,同比增长4.3%;增加值 8.8亿元,同比增长3.7%。肉蛋奶总产量 84681吨,同比增长0.15%,其中猪肉产量74410万吨,同比增长0.7%;牛肉产量1047吨,同比增长33.4%;羊肉产量80吨,同比增长53.8%;禽肉产量4718吨,同比增长0.9%;兔肉产量1283吨,同比增长8.5%;禽蛋产量3046吨,同比减少21.8%;奶类产量89吨,同比增长36.9%;蜂蜜产量453吨,同比增长39.4%。
全区生猪出栏 98.69万头,同比增长1.7%,年末能繁母猪存栏60000头,同比减少8.5%,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羊出栏5580头,同比增长44%;牛出栏9168头,同比增长13.5%;家禽出栏3105610只,同比减少13.9%;兔出栏962935只,同比增长6.8%;养蜂30465箱,同比增长34.9%。初步形成了以生猪养殖业为主导,畜产品加工为辅,家禽、牛、羊、兔及珍禽、蜂等特色养殖并举的现代畜牧业。
2.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大幅提高
通过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畜禽养殖,促进畜牧业走上规模化可持续发展。据区农业部门统计:2015年全区生猪存栏250-499头的有404户,存栏500-1499头的有187户,存栏1500头以上的有51户。全区存栏25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有642户,仅占全区生猪养殖户的11.52%,而存栏生猪达395038头,占全区生猪总存栏数的61.0%,且比例逐年提高。
3.畜产品加工产业渐成规模,品牌效应增强
2015年实现畜牧业加工产值 8.8亿元。牛肉丸、泡鸭爪和泡牛皮等传统特色加工畜产品渐成规模,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效应增强,初步形成一批国家、省、市级名牌畜禽产品。
4.生态型养殖业逐步形成,农业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内流域生态明显改善
大力推行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建设与改造,养殖业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十二五”期间,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规划执行力度,累计关闭、拆除生猪养殖场2536家72.8万平方米,消减生猪养殖36万头。2010年以来,我区共有26家规模生猪养殖场获中央预算内投资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目前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203家规模猪场正在升级改造中,完成4700户沼气池建设,大幅提升生猪养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全区在大力推广“猪-沼-果”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饲养模式,力求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使得区内汀江、永定河、金丰溪流域生态明显改善,有力推进现代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5.节粮型产业比例日益提高,结构趋向合理
在优化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家禽、草牧业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养蜂业渐成规模,具有区域特色的山鸡、贵妃鸡等珍禽和牛、羊、兔等节粮型草食动物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畜牧业养殖结构趋向合理。特色畜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一批珍禽类、草食动物饲养场在迅速壮大,湖雷招宝生态农庄、金砂金汝山生态虫子鸡、仙师金石鼓养鸡合作社、古竹三友生态养鸡场、湖雷万家兔业合作社等养殖企业引领我区的特色养殖业,规模养牛场也在不断壮大。
6.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了区、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机构和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制度以及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实现了区、乡(镇)、村三级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形成了投入品和畜产品安全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了区疫病防控中心实验室及乡兽医站两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设施设备,基本建成了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检疫监督、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等系统,全面增强了动物疫病预防监管能力。全区强制免疫工作扎实开展,有效控制了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畜禽病死率明显下降,全区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7.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断扩大,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坚持科技兴牧,把先进实用的畜牧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应用到畜禽饲养、疫病防治、品种改良、养殖管理、饲草饲料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引进等措施,组织广大畜禽养殖户和畜牧技术人员学科技、用科技,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全区生猪、家禽、牛、羊、兔、蜂、珍禽等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先进养殖技术在规模化畜禽场中普及率达100%。 科技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生猪的料肉比下降到2.8:1;蛋鸡料蛋比达2.4:1,蛋鸭的料蛋比达2.8:1,肉鸡料肉比下降到2.0:1,生猪年出栏率达到160%以上。
(二)目前我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化场(户)比例小,设施简陋,抗风险能力低
据2014年全区生猪饲养情况调查统计,年末存栏249头以下的散养户和小型养殖户有4932户,占全区生猪饲养户88.48%,其生猪存栏数仅占39%;奶类、牛、羊,都是由小型农户饲养提供。这种小户型生产方式落后,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低,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且因风险意识不够,防疫设施简陋,抗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低。
2.布局不够合理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原有部分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选址不当,分布在河流、城镇、村庄、主干道路周围,而一些可承载消纳畜禽排泄物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部分生猪养殖场由于存栏规模较小,业主环保意识不强,粪污缺乏配套治理设施设备,对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3.畜牧业结构不够合理
牛、羊、兔等草食动物是以草换肉,以草换奶,利用秸秆和牧草等粗饲料来生产肉、奶,可以少用或不用粮食,从而避免人畜争粮。我区畜牧业现以猪、禽耗粮型结构为主,草食动物比例低,特种经济动物更少,直接影响了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抗市场风险能力。
4.受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制约
我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8亩。畜禽养殖所需要的玉米、豆粕、麦皮等饲料粮主要依赖外调,受国内、国际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影响比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全区可供发展畜牧养殖的连片荒草地、山坡地逐年减少。此外,由于我区邻近经济发达的漳、泉、厦及广东汕头、深圳等城市,劳动力外流较多,导致本地劳动力价格相比内地要高,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5.畜禽产品安全制约
当前社会上畜禽产品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生产、经营中使用假劣兽药,不遵守休药期等情况时有发生,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产业链保障水平不高。
6.动物疫病与市场风险制约
我区与广东省交界,畜禽交易、流通频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动物疫病种类不断增加,发病机理日趋复杂,猪高致病蓝耳病、流行性腹泻、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给养殖户的生产信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市场风险上,畜禽从生产到商品销售环节多,养殖风险大;市场价格波动大,难以把握。
7.环保成本制约
由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以及区内汀江、永定河、金丰溪等主要流域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的开展,要求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必须做到综合利用,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大幅提高了畜禽养殖,特别是生猪养殖准入门槛。同时随着畜禽养殖业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增加,维持运转费用高,导致养殖成本大幅增加,进一步压缩了养殖利润空间。
8.畜禽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资源优势尚未形成经济优势
“下洋泡鸭爪”、“下洋泡牛皮”、“永定牛肉丸”风味独特,在省内外享有美誉,已成为一些大城市宾馆、酒店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也是娱乐、休闲、居家旅行的一种休闲食品,深受外地游客及广大消费者喜爱。但其加工生产大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区内目前还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适应不了我区畜牧养殖业发展步伐,养殖户只能卖鲜活产品,造成养殖企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资源优势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三、未来五年畜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国家、省、市政策支持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仅先后制定、颁布了规范畜牧生产行为、保障畜产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而且出台了鼓励、扶持和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多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以及我省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通知》等,在未来5年内,都将为我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2.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我区地处福建省西南部,博平岭山脉西麓。东连漳州市南靖县,东南与漳州市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西北与上杭县相连,东北与新罗区毗邻。是厦、漳、泉金三角的腹地,邻近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畜禽产品销售市场广阔。交通运输条件便利,通过莆田-永定-广东大铺高速公路可连通国内高速公路网络,此外还有省道福三线、龙梅铁路过境我区。目前建设中的古武高速公路将东西横贯我区,直接通往漳州、厦门,同时也拉近了我区与广东汕头、惠州、深圳等发达城市之间的距离,为我区畜禽产品输出提供了便捷通道,特别有利于畜禽活体外调销售。我区毗邻闽南、广东,3-5个小时就能到达厦门、泉州、汕头等地,畜禽进入漳州、泉州、厦门等闽南市场及广东市场具有很强的区位与地理优势。
3.区内、省内沿海地区及邻近广东地区畜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省内沿海漳州、泉州、厦门及邻近的广东省经济快速发展,畜牧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而消费市场却日益扩大。此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外来人口的增加、土楼客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的畜禽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也为我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森林覆盖面积大和农作物秸秆资源较丰富
全区林地面积24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8%。我区属山区农业市,气候适宜,草山资源丰富。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杂粮面积约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这些农作物的秸秆、菜叶和林间草地,竹林草地为草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具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
(二)不利因素
1.饲料粮短缺,价格波动大
福建省是我国的缺粮省份,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耕地资源逐年减少,粮食自给率日益降低,饲料粮也将随之紧缺。目前我区养殖畜禽用的饲料粮主要从龙岩饲料城、漳州港等地调入,运输成本高,且受国际、国内玉米、豆粕等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
2.环保压力大,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率低
大多数养殖户未做到生态养殖,养殖废弃物直接排入周边溪流、河沟、农地,污染周围农田、水体等环境,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未能协调。畜禽粪便、沼液等养殖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处理及综合利用率还不高。
3.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养殖量的增加,养殖密度的加大,疫病发生概率增加,加上一些疫病毒株的变异,导致旧病未灭,新病又来,加大了防控难度,一些人畜共患病还直接威胁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因此,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制约我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做强做大。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统揽现代畜牧业发展全局,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继续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以“生态优先、供给安全、提质增量、促农增收”为目标,按照“适度规模、合理布局”,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保的发展思路,实行养殖总量控制和养殖区域控制,发挥优势,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全力推进我区畜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为我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原则
根据区内各片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规划畜牧业发展区域。通过区域布局规划,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养殖布局,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坚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原则
在发展畜禽适度规模养殖的同时,把标准化生产的建设内容渗透到养殖过程的各个环节,以规模化促进标准化,以标准化带动规模化,大幅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
3.坚持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原则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按照养殖排泄物与消纳平衡原理,充分发挥山区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型畜牧业为重点,推行“猪—沼—果(林)”等生态养殖模式,突出资源化利用,把山区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经济优势,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
4.坚持科技兴牧原则
继续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做好良种扩繁工作。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推广畜牧“五新”技术,突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引领我区畜牧业新一轮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稳步提高,畜牧业内部结构和养殖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畜牧生态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产业特色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2016-2020年我区畜牧业在调减生猪养殖总量的同时,加快发展牛、羊、兔等食草类动物。重点发展黄兔、土鸡等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引导发展山鸡、贵妃鸡等特种珍禽产品和绿色蜂产品,打造一批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到2020年,牛、羊、兔、禽年出栏分别达到2万头、5万头、130万只、680万只;养蜂箱数、蜂蜜产量提高到3.532万箱、总产量925吨。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小区)建设,推广生态环保型养殖模式,加快发展特色畜禽加工业,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禽产业体系。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10个以上,改造提升生猪标准化养殖场500个;生猪年出栏控制在75万头规划范围内,年均递减2.7%,继续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荣誉称号,畜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5亿元。
五、区域发展布局
根据省、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我区邻近厦、漳、泉都市经济圈,畜禽产品生产要优化结构,依照环境承载力确定畜禽养殖总量和布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引导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做到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在逐步调减生猪养殖量的同时突出发展草食动物、特种经济动物的生态养殖,加快推动畜牧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源安全。
(一)养殖区域划定
1.禁养区的划定:禁养区,指不得建立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区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我区禁养区主要包括:(1)凤城镇辖区范围内;(2)乡(镇)集镇中心区、村庄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3)区、乡(镇)工业区,开发区;(4)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及上游集雨区,规划水源点周边及上游集雨区;(5)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内;(6)永定河干流(虎岗-高陂-坎市-湖雷-城郊-凤城-仙师-峰市)、金丰溪干流(古竹-高头-湖坑-大溪-岐岭-下洋)、汀江干流(龙湖库区)沿岸1公里内,其他未列入上述范围河(溪)两岸500米内;(7)国道、省道周边一重山内区域;(8)市、区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其它禁止养殖区域;(9)国家或地方法律和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
2.限养区的划定:除禁养区外的其它区域。限养区,指限定畜禽养殖数量,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实行畜禽养殖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
(二)区域发展布局
根据各乡镇实际,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将我区养殖业划分为四大区域,区域内各乡镇具体规划生猪出栏量见附件1各乡(镇、街道办)生猪年出栏总量控制表。
1.高坎抚区域:包括虎岗、高陂、坎市、培丰、抚市、龙潭等六个乡镇,此区域为我区工矿企业发达地区,群众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现有猪场数量较多,饲养数量约占全区的一半,该区域应大幅减少生猪养殖,从2014年出栏48.3万头,减少到23万头,平均年降幅须达到18.3%。而该区发展畜牧业可依托森宝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肉鸡养殖和以虎岗为基地的肉牛养殖。
2.金丰区域:包括陈东、古竹、高头、湖坑、大溪、岐岭、下洋、湖山等八个乡镇,此区域果茶面积达9.9万亩,占全区果茶面积的58.1%。生猪养殖主要为家庭散养或小规模饲养,今后该区域除土楼旅游区、沿河溪两岸等划定的禁养区外,限养区内应大力发展“猪-沼-果(茶)”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且生猪养殖总量须控制在25万头以内,比2014年出栏22.8万头略有增加。同时该区域要加大发展草食动物,通过建立核心种羊场、种牛场,发展为我区草食动物生产基地。
3.湖雷区域:包括湖雷、堂堡、合溪等三个乡镇,此区域为我区农业重点乡镇,林地面积较大,适宜发展兔、蜂、肉羊和扩大生猪养殖,以“万家兔业”、“华盛养蜂专业合作社”、“永定县喜连连家庭农场”为龙头,推进肉兔、蜜蜂、肉羊规模养殖。生猪养殖量须由2014年的15.6万头调减到2020年的14万头以内。
4.城关区域:包括凤城、城郊、西溪、金砂、仙师、峰市、洪山等七个乡镇,此区域为我区政治文化中心以及龙湖库区,应控制发展污染严重的养猪业,可加大发展水禽、草食动物以及蜜蜂养殖。生猪出栏量须控制在13万头以内,基本维持2014年出栏12.8万头的水平上。
(三)主要畜禽品种布局及发展重点
1.生猪:我区按耕地、林地及山地面积计算的生猪载畜量,扣除禁养区外,全区生猪年出栏量须控制在75万头以内(各乡镇、街道办)生猪年出栏总量控制表规划详见表1),全区生猪常年存栏量控制在45万头以下。未来生猪生产要继续稳定现有政策,控制总量,关闭散养户,减少小型养殖场数量。重点建设高坎抚区域、湖雷片区、金丰片区的养猪产业带,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提高养猪技术水平,提高猪肉的产量和质量,生猪出栏率将由现阶段的160%提高到170%。
2.肉鸡:重点发展林地放养土鸡及依托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专用型快大鸡,建立白羽肉鸡养殖基地。以“金汝山虫子鸡”、 “仙师金石鼓养鸡合作社”为龙头,积极发展竹林养鸡,林下养鸡、果园养鸡。到2020年,规模肉鸡场达260家,全区出栏肉鸡(含蛋鸡)达470万羽。
3.水禽:利用淡水水面养殖水禽,推广水禽旱养技术,番鸭离地网养技术。大力发展龙岩山麻鸭等蛋肉兼用型鸭,建设峰市、洪山、高陂、龙潭等蛋鸭产业基地;立足广东市场,努力培育养鹅专业大户,扩大养鹅规模,使之成为我区新兴的家禽养殖业。到2020年年出栏鸭、鹅等水禽180万只。
4.肉牛:在湖坑、下洋、湖雷等传统养牛乡镇,依托拟建的下洋“龙福生态农业观光园”、湖坑“永定湖坑吴银养牛场”、湖雷“永兴源牛养殖、屠宰及系列加工项目”以及虎岗“ 海西生态肉牛产业化项目”发展适度规模的肉牛养殖,推广肉牛圈养育肥技术,推动草山草坡的开发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的肉牛品种有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和闽南黄牛。到2020年发展规模养牛场10个,年出栏2万头。
5.山羊、奶羊:重点发展瑞士萨能山羊、湖羊等优良品种,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由龙头企业向合作社成员提供养羊新技术,并订单收购产品,实现规模化,带动我区养殖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发展1-2家龙头企业分别在龙潭、培丰、坎市、堂堡、合溪等乡镇发展60-100户养羊专业户,向社会提供更多的羊肉(奶)产品。到2020年年出栏肉山羊5万只。
6.肉兔:兔肉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胆固醇,既是妇女的美容食品,又是老年人的低胆固醇肉品,发展肉兔市场潜力大。要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和牧草资源,发展肉兔生产,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兔肉。重点以“万家兔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肉兔养殖专业户。到2020年出栏肉兔130万只。
7.特种经济动物:山鸡、贵妃鸡、珍珠鸡、鹧鸪、鹌鹑、绿壳蛋鸡、蓝孔雀等珍禽和野猪、竹鼠等特种动物养殖,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依托福建招宝生态农庄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特色动物养殖,增加特种经济动物肉类产品市场供给,满足我区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到2020年出栏山鸡、贵妃鸡、绿壳蛋鸡等特禽30万只。
8.中蜂:我区森林覆盖范围广,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农作物种类,适宜中蜂生长繁殖,发展养蜂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养蜂业以永定峰华蜂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建立凤城、合溪、堂堡、仙师、峰市、虎岗、洪山、湖山等乡镇养殖基地,依托其品牌与技术优势,开发系列蜂产品,实现产业化,带动我区养蜂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福建土楼旅游市场提供更多优质蜂蜜产品,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到2020年发展养蜂35320箱,产蜂蜜925吨。
(四)畜禽产品加工业布局
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推进兔肉、牛肉丸或其他肉类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区域在湖雷、下洋等乡镇。
(五)牲畜定点屠宰场建设布局
认真宣传贯彻国务院《牲畜屠宰管理条例》和市、区牲畜定点屠宰有关规定,从我区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屠宰场点。围绕“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的发展方向。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要加强队伍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继续推行动物标识制度,进一步强化检疫检验措施,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六、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我区畜牧业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高效型的道路。在未来的5年内,应把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作为重点来抓,突出生态、质量和效益,把市场对畜禽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要求作为发展方向,在规范养殖场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或绿色食品认证,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二)加快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
生猪养殖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加大规模化猪场标准化改造力度,进一步提高出栏率和肉品质量以及养殖效益。
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积极推进牛、羊、兔养殖项目落地建设。利用草山草坡和冬闲田,进行天然草地改良或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种植,扩大我区适度规模饲养牛、羊、兔、鹅的数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草食畜产品。
加快发展优质肉禽生产,提高禽类产值在牧业中的比重。以土鸡、矮小三黄鸡为主要品种,利用果、林地综合放养,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肉鸡产品。充分利用我区山塘、池塘等水面,发展肉蛋兼用型山麻鸭以及肉用型番鸭、半番鸭、鹅等水禽养殖。禽蛋生产要继续提高生产水平,推行适度规模饲养,积极推动蛋品加工业发展。
加大奶业发展培育力度。加强奶牛、奶羊生产基地建设,培育规划建设1-2个(奶)山羊生产基地,使全区奶类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满足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奶类需求。
(三)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自给能力
根据区畜牧业发展目标,在建设好现有生猪良种场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养猪专业户创办2-3个种公猪站,新建设种鸡扩繁场8个,种兔扩繁场5个,种羊扩繁场2个,种牛扩繁场1个。引进利木赞牛、闽南黄牛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良种水牛及瑞典的萨能山羊,引导或扶持专业户发展肉牛、山羊生产,并对本地品种进行改良,确保优良种畜禽供种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加快“畜牧五新”工程实施,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加快“畜牧五新”工程实施,重点推广良种繁育,安全饲料,安全兽药,无公害畜禽养殖,沼气工程技术,畜禽疫病快速诊断和监测技术等。鼓励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加快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与运用速度。充分利用我区12316农业服务热线窗口,农业信息化平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等载体,加强对养殖专业户、规模养殖场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
(五)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提升养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推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畜牧业。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因地制宜、分畜种指导推广投资少、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的粪污处理与利用模式。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手册和示范推广等形式,大力推广干式清粪、漏缝地面、固液分离、厌氧发酵、有机肥生产等处理技术,确保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七、支撑项目
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猪、鸡、兔、牛、羊、蜂养殖基地,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加工及市场营销体系,饲草料基地,秸秆加工利用及标准化养殖等为重点,加快推进项目落地。2016-2020年拟建设的主要项目详见附表3。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永定区畜牧业发展规划》是我区(2016-2020年)畜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今后五年畜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由区农业局具体负责全区畜牧业规划的组织编写和今后规划的实施监督。要以建设为手段,业务技术指导和行政监管为保障,认真落实今后各个年度工作目标。
各乡镇要进一步理解《永定区畜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牢固树立《区畜牧业发展规划》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把规划的组织实施摆上辖区内农业农村发展和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各自工作分工与责任,认真做好全区“一盘棋”,上下步调一致,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 号)、《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4〕158号)等系列有关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要求,把畜牧业发展作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好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农”保险、标准化改造和生猪良种补贴等有关政策,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区畜牧业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三)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体系
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要按照农业部和福建省畜牧业发展规划要求,做到上下贯通衔接,积极向上申报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项目。各乡镇和区直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做好技术培训与指导。在今后五年争取上报50个国家、省、市级扶持的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完成500个现有规模猪场的标准化改造升级,利用这些项目进一步促进我区畜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使我区畜牧业朝畜禽良种化、管理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方向发展。
(四)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把种畜禽生产、品种改良作为良种繁育体系的重要抓手,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畜禽良种扩繁体系,加快建设良种公猪供精中心,大力引进牛、羊、兔、鹅等畜禽良种,积极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加快优质鸡品种的更新换代,建设好父母代种鸡场,加强特种经济动物良种的引进,创新良种繁育与推广模式。
(五)加强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既有利于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又能解决地力持续下降和草食畜禽养殖饲草料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配套衔接,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可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稻草等作物秸秆以及草山草坡、林下草地、竹林草地、果园套种、冬闲田种植牧草等发展草食畜牧业。
(六)加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鼓励和扶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合同养殖、品牌运营、统一销售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培育养殖协会、经纪人等畜牧业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继续搞好畜牧养殖科技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电商等新型业态与畜产品实体流通相结合,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七)进一步强化畜牧业科技支撑
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强化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培训,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整体素质,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八)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
重点支持畜禽良种工程、生态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粪污处理设施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等,同时积极协助畜禽养殖企业申报有关财政扶持项目资金,争取上级财政支持。要将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监测经费、防疫工作与培训经费、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列入区财政年度预算。要继续加大基层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保部门应根据区内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年度计划,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养殖业污染治理,专款专用。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龙岩市永定区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http://www.3jise.com/article/6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