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一般都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区,比如水坝或沟渠比较多的地方。它的这种生活习性主要是因为它的繁殖方式所导致的,它繁殖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水,所以它们很依赖水,也更需要水,如果没有水的话那么他们将无法生存,如果没有水的话,他们将灭绝。其实所有的生命体都是要依赖于水而存在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蜻蜓的捕食,蜻蜓的捕食一般也都是在水面上进行的,因为那里有大量的昆虫供他们食用。
蜻蜓点水,就是蜻蜓产卵,卵直接产入水中,或产于水草上。卵孵化出来的稚虫,称为水虿。水虿常伸出勾状带爪钩的下唇,捕捉水中小动物维生。主要靠吃小鱼、蝌蚪,有时候也会以同类为食。水虿是游泳专家,它采用的是喷射式的,只要腹部一压缩,水就往后喷,身体自然向前冲,速度极快。以直肠气管鳃呼吸。水虿长大了,爬上突出水面的树枝或石头,就羽化成一只犹如空中飞龙的蜻蜓成虫了。
在我国主要有三种蜻蜓:碧伟蜓、黄蜓、豆娘
1、豆娘
豆娘是极为常见的一类小蜻蜓的总称。它身体狭长,颜色鲜艳犹如碧玉,包括的品种极繁,有一两百种之多,它在蜻蜓中属于“忽”类。
它的特点是身体细小,头呈横形,左右两只复眼相距很远,突出在左右两旁,翅膀的基部很狭窄。
2、碧伟蜓
体形较大,身体绿色,雄虫腹长5.4厘米,后翅长5.2厘米,下唇黄色,上唇赤黄,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和额为黄色,前额上缘有一较宽的横纹,上额前缘有淡蓝色横蚊。
其头部中央突起,顶端色淡,前方有一黑色横蚊,后头黄色,侧缘黑色,合胸黄绿色,被黄色细毛,背无斑纹,合胸脊黄色及有褐色上缘,翅前缘脉和翅痣黄褐色。
此蜻蜓腹部1.2节膨大,第一节绿色。第2节基部绿色,后端褐色,均有褐斑或条纹。第3节褐色,两侧有淡色宽纵带。第四节至第八节背面黑色,侧面褐色,第9.10节是褐色,有淡色斑。雌虫体形、颜色与雄虫相似,色泽较浅些。
碧伟蜓性格凶猛,飞行能力强,速度快,常在水面较高上空往返飞翔捕食飞行的小虫。
该蜓种主要分布与北京、河北、江苏、四川、福建、云南、新疆、西藏,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分布。
3、黄蜓
黄蜓是一种体形中等、分布较广,数量繁多的蜓种,也是人们最常见最熟识的一种蜻蜓。
该蜓种总体赤黄色,雄虫腹长3.2厘米,后翅长4厘米;雌虫腹长3.1厘米,后翅长4厘米。下唇中叶黑色,侧叶黑褐色。上唇赤黄色,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及额黄色略带齿色,有短毛。
其头顶为1个下黑上黄的大突起,其前方有一黑色横条纹,后头黑色。前胸黑褐色,有白斑。
合胸背前方赤褐色,侧面黄褐色,有黑色条纹,第1、3条纹仅上下端明显,第2条纹缺,翅上的翅痣为赤黄色,后翅臂呈淡黄色,小膜白色,足基部黄褐色,端部褐色。腹部赤黄色,有黑褐色斑。
黄蜓的稚虫(水虿)比碧伟蜓稚虫要小一些,在水中也不如碧伟蜓水虿那么凶猛。
此蜻蜓主要分布于河北、浙江、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其他各地也有一些分布。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蜻蜓的眼睛是典型的复眼.
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它由多数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有角膜、晶椎、色素细胞、视网膜细胞、视杆等结构,是一个独立的感光单位.轴突从视网膜细胞向后伸出,穿过基膜汇合成视神经.一些节肢动物的复眼中含有色素细胞,光线强时色素细胞延伸,只有直射的光线可以射到视杆,为视神经所感受,斜射的光线被色素细胞吸收,不能被视神经感受.这样每个小眼只能形成一个像点,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拼合成一幅图像.光线弱时,色素细胞收缩,这样通过每个小眼射入的光线,除直射的光线到达视杆,光线还可通过折射进入其他小眼,使附近每个小眼内的视杆都可以感受相邻几个小眼折射的光线.这样在光线微弱时,物体也能成像.
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碧伟蜓、黄蜓、豆娘等蜻蜓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http://www.3jise.com/article/6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