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简称《"三权分置"意见》)。
3日上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三权分置"意见》中的相关问题作了介绍和解读。
所谓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就是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权,可以自主经营种植不违反国家政策的作物。后来,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把承包土地出租、转让给其他人。
受让人不拥有承包权,而是一种经营权。这样,就有了三种权利,即归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归原农户的承包权,以及归实际经营者的经营权。为了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国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
于是,有一些媒体惊呼,农村存在暴富的机会,我要辞职当农民了。
据一家媒体报道,记者日前在重庆市巴南区采访获悉,该地区正在就此进行探索。目前当地已有一些农民自愿退出,实现直接财产性收入数百万元。
该媒体还报道称,要知道当今社会什么资产最值钱,除了土地还是土地!许多农民动不动家里就有十几亩地,这就等于每天在家里“北京瘫”就能有足够的收入,成为“壕”可能指日可待!
也许未来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民”呢?
农村土地流转暗藏暴富商机?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另一家媒体的分析吧。
“三权分置”无关农村土地百亿商机
来源:环球财经杂志
作者:郭涛涛
本文略作节选
自9月30日中办、国办下发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完善意见,提出“加快放活经营权”,有关农村土地百万亿商机的讨论随之热烈起来。在很多人看来,农村土地市场无异于另一个房地产市场。但,这样的市场只存在于梦中,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市场。
之所以无关百万亿商机,由其性质和市场规律决定。
从性质上来讲,文件中“三权分置”所指土地,并非所有农村土地,而是农村“三块地”中的承包地,它自建国后土地改革分田到户,登记时的耕地而来,换句话说,它是农村中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土地,也可理解为18亿亩红线的耕地。而除了承包地,农村其余“两块地”则属于非耕地部分,又由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构成。
所谓“三权分置”从耕地产权演化而来,其实是基于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分离的理论概括,既然是从耕地而来,它的基本功能,就是种植粮食。单从粮食产出来讲,一个基本常识在于,一亩地产出有限,有着一个亩产量的“天花板”。
记者和一位全国十佳农民算过一笔账,以种植一亩粳稻为例,亩产1500斤已属较高水平产出,按照今年155元/50公斤的粳稻最低收购价计算,一亩地收入2325元,再刨去农药、化肥、地租、人力等成本,其中的净利润差不多只有100元~300元左右,以18亿亩为基数来算,其产值最多也才5400亿,若再加上国家种粮补贴等,每亩净利润可以到900元左右,产值也只有1.6万亿,距离百亿还有很长的距离。注意,这是“天花板”数据,只会高不会低,也很难会比这个更高了,除非粮价暴涨60多倍,那13亿的人将会连饭都会吃不起。
也有人说,可以通过耕地买卖来获利,这才是商机,在现实中,就是粮田被层层转包,一层价格比一层贵,这在现实中也早已有之,记者曾听说有稻田,中间竟然被层层转包了四次,租地的人不断涌入,地租不断高企,东部有些耕地的转包价甚至超过了2000元/亩,都快赶上一亩稻谷的所有收入了,再刨去其他成本,利润在哪里呢?又有谁会种粮食呢?种了粮食又要卖多少钱才能盈利?对于城市中的多数人,又能否买得起呢?
肯定会有人说,为什么耕地一定要种粮食?完成可以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或者反季节水果,进口粮食比国内的还便宜,靠进口就行了。但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不等我国粮价暴涨60多倍,我们就已经吃不起饭了。
去年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纲领性文件还没出来之前的7月,时任中农办主任的陈锡文在部分省市深化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说,三大谷物全世界正常出口的就是2.5亿吨左右,中国自己生产的,2014年是5.7亿吨,比它一倍还多,“全球三大谷物都买回来还不够吃半年。”
陈锡文说,去年粮食总需求缺口约有2000万吨。原因也不外乎其他,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了,不种地进城的人多了,吃粮食也要吃肉,肉都要喂粮食,机器也要吃粮食生产能源,粮食需求量也在增加,这意味着,未来如果国内粮食产量的增幅,不能补上这个缺口,进口继续增加。
了解国际大宗商品特点的人应该知道,过去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与中国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粮食也一样,中国进口粮食数量也一直在增加,而一旦中国无法稳定粮食生产,对海外需求持续扩大,迟早会推动国际粮价持续走高,那么,13亿人的生活成本都会上升,那不是吃不起饭还能是什么?
而在粮食亩产“天花板”的前提下,从个体行为上来说,种粮食的单位亩产回报的确是太低了。联产承包时,东部农村每口人也不过一两亩地,就算粮价翻倍,一个四口之家,获得的收入也不过七八千元,打工也就一两个月的事情,这是农民进城的原因。
要吸引人种粮,那就要经营者的收入高于在城市打工收入,并且可以持续,亩产很难再有提高,粮食一味涨价的路也走不通,它只有依靠经营权流转,并通过机器对人力替代,不断扩大经营面积来解决。这是放活经营权的历史意义所在,为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铺路。
但放活经营权是不够的,如粮田层层转包导致地租高企,种粮无利可言外,无序流转还有更多的表现,它们都是种粮的威胁。反过来说,粮食生产不能保证,守着18亿亩耕地红线又如何?
除了层层转包,地租高企外,记者观察到的无序流转有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上世纪90年代,虽然粮价较低,但地租与人力成本也较低,通过经营权流转规模种植粮食尚有利润,虽比不上进城打工,但比在自己家乡强多了,这是外地农民种粮的驱动力。其后,粮价上涨,同时经营权无序流转又导致地租、人力成本上升,种植粮食不赚钱,这时候,原本的耕地开始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只见水稻田挖成了鱼塘,要么变成了葡萄园、西瓜地,为了追求产量,还进行掠夺式种植,滥用化肥和农药对地力造成长久破坏。近几年,全国水果种植面积增加,市场频繁遭遇“熊市”就是明证。
其二:种粮大户流转动辄万亩土地,进行雇工经营,但承包权在农民手中,通过农民和种粮大户直接发生交易,农民考虑到地租变化,一山望着那山高,不仅租期短而不稳定,土地流转成本也不断上升,加上雇工经营带来的人力成本攀升,种粮还是不赚钱,在现实中,就是很多地方种粮大户的毁约弃耕。
其三:城里人到农村包地种植,自己干不了农活一样要通过雇工来完成,种植的作物也是五花八门,辛辛苦苦种出来打着“情怀”“有机”等旗号,通过电商高价来卖,物流成本继续吞噬微薄的利润,忙活一年自己不赚钱不说,种的地甚至农村人也看不过去了。
其四:商人流转土地种植与套利。一些人不知道水深浅,大成本投入进去,种出粮食发现成本都收不回,于是就开始想歪门邪道套利,甚至还有的打起了占补平衡指标买卖的主意。更典型的是下乡圈地,耕地上种上树木,变成园艺公司,就等着有朝一日土地被征收而获得高额回报。
其五:上述交易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推高了地租成本,就算是鼓励真正的农民流转土地,也变得难度很大,基层政府不得不通过流转补贴来完成,完成了给农民提供的农业服务配套不足,或者没有后续的农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种粮成本仍然高企,一样不利于生产的稳定。
上面的两种分析,你信哪一个呢?这个恐怕要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农村土地流转暗藏暴富商机?:http://www.3jise.com/article/6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