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生产,是农业专门性术语,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
三夏是一年中第一个大忙,从每年5月下旬开始,至6月中旬结束。
此时,上年秋季播下的麦子油菜成熟,需要抢时间收割,颗粒归仓;
一年中种植面积最多、最重要的农作物水稻,玉米,需要不误农时栽种;
种下的水稻,玉米需要一种就管,追施返青肥、发棵肥,确保长成丰产。
这个大忙显得特别重要。因此管理好三夏生产一直是各地农业部门重中之重。
附:三夏生产新闻
2016年5月18日,河南省政府召开全省三夏生产暨夏季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电视电话会议,副省长王铁、张维宁出席会议并讲话,分别就今年三夏生产和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提出要求。
“小满”将至,麦收在即。目前,全省8100多万亩小麦正处于灌浆后期,长势总体较好。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做好三夏生产工作尤为重要。
王铁强调,一是对农业生产形势的把握再上层楼。全力抓好三夏生产,为全省经济企稳向好奠定基础。二是夏收夏种夏管的水平再上层楼。要立足于“增”,力夺夏粮丰收。要立足于“快”,打赢机收会战。要立足于“稳”,调整种植结构。要立足于“早”,抓牢夏播夏管。要立足于“严”,搞好秸秆禁烧。三是科学收购存储的举措要再上层楼。各部门要综合施策,确保夏粮收购工作平稳有序。四是保障三夏生产的服务再上层楼。
对于秸秆禁烧工作,张维宁要求,要突出重点,强化网格布控,强化执法监管,强化监测预警,强化督导检查,强化综合利用,强化政策落实。要严明党政同责,严格问责奖惩,对开展工作不力的,采取约谈、经济处罚、通报、行政处罚等措施。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综合利用技术,确保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附二:农作物秸秆焚烧为何屡禁不止?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可作饲料、燃料、工业生产及一些食用菌种植的原料等。作为农村家畜饲料、生活燃料的农用秸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再具有利用价值。这些废弃于田间地头的秸秆不仅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影响交通、污染水质、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政府年年强制禁烧,却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极度匮乏,为了尽快完成夏种冬播,农民无暇分身处理秸秆,明着烧、偷着烧成为必然。有些地方虽然采取了联防联控等手段,秸秆不被集中焚烧,但影响了作物的播种、正常生长等,大量堆置于沟渠水池、田间地头的秸秆可能造成水源性污染等。
目前,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目前农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不愿意干与秸秆加工相关的活;二是农机化水平提高,饲养大型牲畜少了,秸秆作为草料的用途基本终结了,农民生活用电、用气、用煤占主导,秸秆作为生活燃料的用途也基本终结了;三是秸秆还田成本高,每亩成本增加100元左右,农民缺乏主动性;四是农业秸秆具有区域性,人工费用激增的今天,导致收集成本高于运费等;五是管理工作只堵塞不开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六是农民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导致秸秆弃之可惜,留之难用。
野外焚烧秸秆是秋冬季雾霾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何充分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加快秋冬季雾霾治理等,是有关地方和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农民期盼的变废为宝、增收节支的一条可能渠道。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分散资源分散用、农村资源农民用。把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作为解决秸秆农用的有效途径,对秸秆氨化、秸秆生物菌降解等作为技术指导的重点,对于农村沼气池的建设给予技术、资金支持。
禁烧、利用、联防“三招”齐下,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分流秸秆。鼓励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购买秸秆粉碎机、打捆机,在国家给予补贴的基础上,地方财政追加一定的补贴。通过一系列“以用促禁”的政策措施,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因地制宜科学综合利用,使秸秆禁烧“水到渠成”。
以技术支持加经济补贴来“疏”,以行政推动来“堵”,达到禁烧、播种、农户满意的三重目标。对生产企业的秸秆收购、堆放用地、税收优惠等出台扶持政策,选择转化利用路径短、技术成熟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主攻方向,给予有力支持。
加快建设秸秆收储运保障供给体系,最大程度降低收集和交易成本。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扩大生物质资源利用规模。
真正解决好农用秸秆的无害化处理,政府除了在政策扶植、技术指导上下功夫外,还应在远近结合、大小结合上有所作为。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农业专门性术语三夏生产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http://www.3jise.com/article/6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