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福建省建宁县鲇坑村有农户不种地也有收入,而且这收入来自村里的耕地。寒风凛冽,笔者一行带着疑问来到这里。刚进村,一片繁忙的劳作场景映入眼帘:有的村民汗流浃背修着通水渠,有的加快为明年烟叶种植平整田块……“现在全村的耕地都用起来了,没有一块抛荒。”村主任杨金华自豪地说。
鲇坑村共9个村民小组、1264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630人。在家的,年纪大了没法下地干活,在外打工的虽然分到了田但只有过年才回家,因此,村里之前每年都有大量耕地抛荒。看到大量田块闲着,杨金华心里着急。能否找到一个好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去年,杨金华来到乡国土资源所咨询,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帮助下,鲇坑村实施了土地整治,一批荒废耕地重新“活”了起来。
“现在我们村的土地可是分等级的,经过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田块等级最高,价格也最高,可以租到1320元/亩。”杨金华指着对面山脚下的田块说,这些原来的抛荒地现在每亩能租500元。
鲇坑村耕地共计2309亩,土地整治了1700亩。为充分发挥耕地利用价值,他们以各村小组为单位,将耕地按照质量划分为3个等次,每个等次定好流转的最低价,村民可以自由选择,将好、中、次的耕地搭配起来流转竞价,一次流转3年耕作,一次性将3年流转的钱交到村里,由村里按户籍簿上登记的人口,对土地流转竞价出的钱进行平均分配。
“土地流转,对我们这些‘职业农民’来说是件好事。”正在田里干活的村民张文平拭了把额头的汗水。他告诉笔者,农村每家有三五亩地,但是很零散,质量参差不齐,没法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让想种地的村民有了更多选择。他承租了不同等次的25亩耕地,经过土地整治的耕地,采取“一季种烟、二季制种”的模式;田块差一些的,就种一季烟叶;最差的田块拿来种植蔬菜,确保自己流转的每寸耕地都能合理利用。“一年下来纯收入也有7万元。”张文平乐得合不拢嘴,他都盘算好明年的种植项目了。
村民们看到了种地致富的希望,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也放心省心了。在县城做生意的丁林辉告诉笔者,家里7亩多耕地一直没人打理,荒废了很可惜,土地整治后流转了出去既不操心又能赚钱。“不种田,一亩地还能拿租金1100元,我成了‘包租公’。”在鲇坑村,像丁林辉一样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有120户。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福建省建宁县:土地流转分等级 让闲田“活起来:http://www.3jise.com/article/6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