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粮改饲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望遵照执行。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1月21日
关于加快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粮改饲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农业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和全省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两个座谈会、全省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发展草食畜牧业现场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区建设,促进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产业扶贫,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粮改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粮改饲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玉米在全国范围内均呈供过于求态势,玉米种植效益走低。另一方面,玉米过量种植,还挤占了饲草料发展资源,限制了农牧产业的多元协调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适当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扩大粮改豆、粮改饲试点,力争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今年以来,中央、省均反复强调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粮改饲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形势下,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大力推进粮改饲,既是我市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途径。一方面,通过调减粮食作物和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青贮玉米、苜蓿和禾草播种量,能有效优化农业供给结构,调整土地和水资源配置;另一方面,种植牧草的效益优于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且能优化种植结构,改良土壤,有利于我市农业的长远发展。
(二)粮改饲是推进草食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
我市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区,气候冷凉干旱,自然植被以草、灌为主,发展耗水型种植业先天不足,而发展草食畜牧业则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全市立足优势,全力打造全国牛羊大市,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牧草需求量也相应逐年增加。我市当前牧草种植面积少,本地牧草供需存在较大缺口。养殖企业从外地购进牧草,不仅加大了养殖成本,而且长途运输也损耗牧草营养。从畜牧业发达地区经验来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与牧草产业关联紧密,种草与养殖相结合的现代牧场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通过粮改饲,大力发展牧草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草食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
(三)粮改饲是推进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市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北方水源涵养带,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市多个县区缺水严重,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耗水作物灌溉,使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植被退化,生态压力巨大。耕地的过度开发和植被的单一化,也使耕地质量恶化,沙化盐碱化问题加剧。发展粮改饲,有助于改良土壤、涵养水土,有利于缓解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争地争水的矛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粮改饲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精神,围绕我市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区建设,抓住粮改饲和草牧业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导向,以实现全市现代农牧业大发展为目标,以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拉动农民脱贫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坚持“种养结合、草牧互促,以养促调、循环发展”原则,推动“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牧、“十百千万”和“两个确保”工程,把我市建成千万牛羊大市和国家级农牧交错带畜牧示范市。
(二)目标任务
主要任务:按照以水定种、绿色发展的原则,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结构,形成牧农林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新体系,牧草、粮菜、林果各占三分之一;坚持以养促调,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做大做强草业和草食畜牧业。
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市粮改饲面积200万亩,青贮300万立方,羊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80万头,其中奶牛存栏15万头;“十三五”期间集中打造1000个高标准草食畜养殖小区,建设9个百万肉羊基地县,1个十万头有机肉牛园区,4个五万吨奶源生产基地。通过草业发展、草食畜养殖,带动畜牧业翻番收入突破100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占比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建成全国畜牧示范市,全省7个畜牧强县和70个畜牧强乡(镇)。
(三)基本原则
一是精准规划、科学布局。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实际状况,在坚持土地利用产出率最大最优的基本条件下,科学确定不同产业空间布局、主导品种和发展重点,优化农业生产力配置模式,科学规划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有序推进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
二是科技兴牧、上档升级。积极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分段饲养、TMR机综合应用、牧草科学收割等新科技新技术,确保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上档升级。
三是创新发展、统筹推进。阳高、南郊、天镇、浑源4个县区作为首批先行试点,要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出适宜当地的发展模式,在取得一定经验后在全市推广。要把农牧交错带建设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产业扶贫,促进农民脱贫增收。
四是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以抓龙头促发展,培育打造一批草加工大型龙头企业,配套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带动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引导培育建设牛羊畜产品及乳制品企业,做强下游产业,培育全产业链。
五是健全体系、强化服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金融服务、宣传发动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经营主体服务草产业,积极开展农业和草食畜牧业结构调整。
(四)产业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各县区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生产基础和发展潜力,规划建设牧草、肉羊、奶牛、肉牛四大现代草食畜牧产业优势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牧草产业优势区。按照“连片种植”和“整村推进”模式,全市各县区对照三个“三分之一”目标,加快退耕种草粮改饲,同时在灵丘和浑源两县分别建设1个天然草地修复治理区。
——现代肉羊产业优势区。9个县区均规划为百万养羊大县,围绕特色优势创建浑源、灵丘、左云3个特色肉羊品牌基地。
——现代奶牛产业优势区。主要在南郊、天镇、大同和阳高4县区,以四方、中地、中鼎牧业、伊磊等大型乳品企业为主体,建设4个5万吨原奶生产基地。
——现代肉牛产业优势区。主要在灵丘、大同、浑源、天镇、左云4县,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肉牛,在灵丘县建设平型关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
三、粮改饲的主体建设内容
(一)搞好粮改饲试点。南郊、阳高、天镇、浑源4个县区粮改饲要先行一步,以乡镇分片细化实施方案,每年各以五万亩左右速度推进,“十三五”完成粮改饲100万亩以上,青贮不少于150万立方。要扩大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推进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扶持草业、牛羊畜产品加工龙头,培育草业及牛羊产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对大型收贮机械补贴力度,按照不低于50%的资金补助。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经纪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为全市粮改饲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范例。今后,其它县区也列入核心示范区试点,要做好相关工作。
(二)建设综合饲草基地。以粮改饲试点为契机,在全市同步开展种养加结合的综合饲草基地建设。坚持以水定种、以草定畜和以畜定草,促进种草与养畜双赢发展。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实际情况,在坚持土地利用率最大最优的基本原则下,因地制宜推进耕地种草,并根据饲草可利用数量确定种植面积,有序推进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按照“连片种植”或“整村推进”的模式,推广多年生优质牧草和当年生禾草(燕麦草、谷草等)为主的混播、套种及草田轮作等技术。出台并落实覆盖全市的耕地种草补贴政策,重点对种植多年生牧草、当年生牧草、草种,草地围栏补播、鼠虫害防治、集中连片种植牧草土地流转等环节进行扶持,鼓励开展玉米全株青贮和苜蓿裹包青贮。推广扶持秸秆青贮、黄贮、微贮、压块、膨化等利用方式,落实青贮、黄贮奖补政策,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粮改饲耕地种草面积达到200万亩,占耕地面积35%以上,完成草地改良400万亩、青贮300万立方,以粮改饲工程为主导基本完成种植结构转型;完成粮改饲青贮300万立方、新建青贮窖200万立方。
(三)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一是以“十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推动草食畜牧业规模发展。“十”即建设十大畜牧标杆园区;“百”即每年对一百个场(合作社)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每年新建扩建养殖场不少于200个;“千”即“十三五”建设上千个达到“五化”要求的场(合作社),同时培养出千名畜牧技术骨干;“万”即“十三五”结合产业扶贫,发展上万个家庭牧场。二是以良种繁育工程为抓手,推动草食畜牧业高效发展。以规模场试点为中心逐步向全市普及羊和肉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免费为试点场提供良种冻精,落实基础母畜补贴,对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保种优育工作予以奖补。大力实施“111”工程,建设10个牛羊种畜场标准化建设,建设100个牛羊人工授精站,引进1万只优质种公羊。三是以品牌建设工程为抓手,推动草食畜牧业纵深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品种优化,强化开发本地专有畜种特色,改善畜产品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打造特色品牌,依托广灵县画眉驴、浑源县黄芪羊、阳高长城黄彦沟羊、新荣区的道士窑羊肉、大同县的麻地沟羊和灵丘青背山羊等名优特产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巩固扩大畜产品产运销网络,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畜牧知名品牌。四是以“两个确保”工程为抓手,推动草食畜牧业平稳发展。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系统,充实基层兽医队伍,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出台土地、贷款、补贴、税收、水电、奖励、技术等配套扶持政策,鼓励养殖、牧草加工和营销大户带头发展草业和草食畜牧业,鼓励二三产业企业转型投资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在各县区建立一批饲草加工营销、草畜配套发展、青贮饲料种植的试点场(户)。政策上扶持规模养殖场、草业大户、草业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牧草,逐步建立连片饲草基地。“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一个大型饲草龙头企业、每县区建设1个以上中型饲草龙头企业。在扶持环节上,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设备购置和贷款贴息为重点,鼓励引导牧草或畜产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在扶持对象上,对一二三产业一视同仁,培育产、供、销、加四大领域龙头,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特色基地和区域品牌。
四、实施粮改饲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考核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推进粮改饲作为当前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抓、协调落实,农业、畜牧部门具体抓,合力推进,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格局。要将粮改饲列入各级目标考核责任内容,量化评比,奖惩分明,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狠抓落实。
(二)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
进一步加大对粮改饲和草食畜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报纸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中有声音。同时,全市农业系统内部采取编印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交流会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覆盖面。宣传内容上,要注重增强环保意识的公益宣传与推进粮改饲、发展绿色农牧业的效益推广双轨并进,形成绿色环保与种草致富互促共赢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资金保障
按照政府引导、大户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筹措粮改饲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探索信贷担保、贴息等新型财政扶持方式,促进财政资源市场化运作。二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非资金优惠政策,精简审批环节,加快土地流转,创优投资环境;三要强化金融支持。市、县区筹备农业担保公司为草业、草食畜牧业发展进行担保,协调利用财政资金和商业资本,撬动金融资本。创新金融扶持政策,争取养殖场的用地经评估后,可作为不动产进行抵押贷款,草业大户之间还可通过相互联保、担保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四要优化项目资金使用。按照“资金来源不变、管理渠道不乱、使用方向明确”的原则,捆绑整合粮改饲试点、农业综合开发、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等涉农资金向粮改饲倾斜,实现加快推进粮改饲步伐。五要加大对规模草业、养殖业的扶持。对规模种草及加工企业、饲草服务中介、养殖园区、合作社等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从本《指导意见》实施起,对购置大型收贮机械设备按项目实施内容进行资金补助,对规模养殖场、合作社、企业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四)配套服务体系,强化技术保障
一是加强以草业和草食畜牧业“五项技术”和“三大模式”为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以良种繁育、青贮利用和机械化生产为核心的减本增收和提档升级工作。二是创新服务体制机制,特别要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水利部门项目要向粮改饲基地倾斜。对规范的草场、草业龙头要解决水电配套,为产业发展提供草种、药肥、技术和机械租用等服务。每个县区建立一个草业服务中心,创新机制,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到信息共享、统购统销和技术指导,为开展粮改饲搞好服务。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2016年大同市关于加快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粮改饲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www.3jise.com/article/6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