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寒风凛冽、万物萧条的季节,可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多若村,这片土地依然热气腾腾、活力满满。
“今年我家的温室大棚赚了17500元。”多若村草莓基地里,望向大棚里翠绿叶片下的点点红,“曾经”的贫困户顿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与其在外打工,还不如守着家门口这块地,一样能发财致富。”顿珠感慨到。
近年来,依靠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乃东区结巴乡多若村成功脱贫摘帽,迈步小康之路。
土地流转 “转”出脱贫新天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乃东区靠近泽当的乡、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就业。
大量青壮劳动力离开,土地该怎么办?
多若村曾经有过一次探索。2008年前,四川的菜农租下一块地,建起温室大棚搞蔬菜种植,每亩土地每年付给农户1000元的租金。
出乎村民意料,一开始就被他们“唱衰”的温室大棚,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观。
2008年,多若村收回租出去的地,建了28座温室大棚。经过群众讨论、集体决策,村“两委”班子最后决定,种植草莓,成立合作社。
种草莓的“甜头”很快凸显出来。多若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草莓大村,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自己的地自己忙活,种子各自买,田间管理随心做,游客上门时动手抢人。
变化发生在2016年。
2016年5月,乃东区将结巴乡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乡,进行土地确权登记,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的土地物权。
自土地确权工作开展后,乃东区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一级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地促进转移就业。
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多若村在土地确权后,将分散的各家大棚以入股形式统一划归合作社,在盈利后统一分红。还明确,合作社里有劳动能力的,可自行种植蔬菜、草莓;没有劳动能力的,可将地租给有劳动力的人种。
通过土地流转,多若村10户30余名贫困户实现脱贫。
顿珠高兴地告诉记者:“靠着大棚,我家一年就有近2万元的收入。政府还为我和我老婆提供了野保员和护林员的岗位。前些年我老婆生病,还有贷款建房欠的账马上就还清了。”
得到实惠的可不止多若村!截至目前,滴新村流转耕地面积104.86亩,流转金为800-1000元每亩每年,共产生效益12.63万元。
讲规模、调结构,问土地要效益
土地流转让农业转出了活力,同时也让农民变成了工人。
依靠土地租金和“打工”收入,脱贫不再是问题,可这还远远不够。多若村开始思索,怎么最大限度地问土地要效益。
第二次历史机遇撞开了多若村致富的大门。
当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雅砻大地,当“滴新经验”传遍山南的乡乡镇镇,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结合“滴新经验”,从草莓种植的前前后后开始回忆总结、规避问题。
“以前‘各自为政’,田间管理全凭各自经验,也形不成规模,农民大都吃过单打独斗的亏。”乃东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结巴乡副乡长郝磊说。
面对贫困档案上“27户61人”的目标任务,村“两委”讨论后决定,进行规模种植,“抱团式”发展温室大棚。
很快,合作社统一维修了多若村所有的草莓大棚,统一更换了种子,还规定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轮流迎接客人,避免抢客现象再次发生。
游客们后来发现,多若村的大棚变了,统一规格和模样,看起来整洁有序;多若村的老百姓也变了,同样是卖草莓,邻里之间再也没有为争抢客源大打出手。
2016年底,考虑到光种草莓有些单一,而乃东蔬菜供应不足还要去拉萨进货,合作社将目光投向蔬菜。
紧接着,多若村对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目前,多若村的110座温室大棚里,一半种草莓,一半种蔬菜,每年一换。
采访中,记者得知,村里刚刚花了9万元,从内地预定了3万株贡菊。
“每只贡菊长成后,预计能产生16元的纯利润,利润的8%将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其余部分将促进14户群众户均增收3万余元。”多若村第一书记巴桑次仁介绍说。
记者还了解到,“十三五”期间,结合“拉萨山南一体化”发展定位,乃东区将建设一个含有500个温室大棚的蔬菜种植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山南的蔬菜供应,还能打入拉萨市场,占取一定份额。
“我们将借鉴多若村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郝磊说。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流转如何问土地要效益,实现农民精准脱贫?:http://www.3jise.com/article/6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