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张纸的正面和反面,我国畜牧业产值达2.98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8%,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畜产品需求,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养殖废弃物,畜禽粪污问题日益突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指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
畜禽养殖废弃物影响究竟有多大?处理有多难?未来怎么办?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全国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38亿吨
目前,全国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38亿吨。2010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达到1268.26万吨,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6%;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为102.48万吨和16.04万吨,分别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38%和56%。畜禽粪污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韩长赋表示,大规模的畜禽粪污,是巨大的资源库。但处理不好,必然给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以洞庭湖区为例,该区域水环境敏感,畜禽粪污处理压力大,一些地方养殖污水不仅排入地表水,还下渗到浅层地下水,导致湖区部分地区地下水氨氮超标,对湖区水环境和居民饮水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个别大型养殖场因粪污处理不当,向周边环境随意排放,污水和臭气影响了周边群众生产生活。
记者了解到,目前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能源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和工业化处理,其中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是主要方向。
近年来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初见成效,综合利用率从2012年的50%提高到2015年的近60%。2015年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降低132万吨和10万吨,降幅达11.5%和15.4%,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
此外,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倒逼下,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治理机制逐步健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对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底,户用沼气达到4193.3万户,受益人口超过2亿人;以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的沼气工程共11万处,年产沼气超过20亿立方米。
还田难,利用难,调控难,推广难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全面实现畜禽粪污能源化、肥料化利用还面临不少实际困难。“‘四难’是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拦路虎。”韩长赋坦言。
“四难”第一难是种养结合不紧密,畜禽粪肥还田难。农业生产重化肥、轻有机肥问题突出,耕地基础地力下降。韩长赋介绍说,一种情况是种养主体分离,无处“还”。随着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养殖与种植分离成两个主体,养猪的不种地,种地的不养猪,客观上隔绝了粪便还田的通道。另一种情况是,标准体系不完善,不会“还”。粪肥、沼肥等检测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不完善,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还田利用技术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推广普及。
第二难是能源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利用难。终端产品销路不畅、竞争力不强是影响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最主要的制约因素。韩长赋举例说,在沼气工程商业化运行方面,沼气工程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铺设沼气管网投资大,安全风险高,养殖企业不愿发展。因此,大部分中小型沼气工程的气、电产品仍以养殖场自用和周边农户使用为主。
第三难是支持政策不足,引导调控难。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产品生产和使用缺乏扶持措施。例如沼气发电,虽然有生物质能源发电标杆电价补贴,但部分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与此同时,粪污能源化利用产生的气、电成本较高,与天然气、大电网相比缺乏竞争力。
此外,科技支撑不到位,推广难也是“四难”之一。与沼气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规模化沼气工程池容产气率和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新技术、新材料的标准和规范亟须建立。沼气服务体系尽管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未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和运营模式,服务人员不稳定、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致使现有沼气服务体系难以维系。
力争“十三五”末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
对此,韩长赋表示,要培育新主体、新业态、新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机肥、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推动养殖过程清洁化、粪污处理资源化、产品利用生态化,建立肥料、沼气相互补充的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构建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格局。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落实《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规模养殖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设施,实现养殖环节减量排放、环保排放。
其次,健全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企合作PPP模式支持力度,鼓励支持第三方治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形成畜禽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实施以粪污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按照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支持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再次,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以柑橘苹果、设施蔬菜、品牌茶叶为主,建立果(菜、茶)沼畜等资源化利用模式,促进畜禽粪污等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力争“十三五”末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
最后,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适用模式。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十三五”期间创建200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加大混合原料发酵、沼气提纯罐装、粪肥沼肥施用等技术和设备的开发普及力度,全面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水平。
相关阅读:养殖废弃物 再生有出路
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
硬币都有两面。在满足不断增长的肉蛋奶消费需求的同时,全国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38亿吨,畜禽粪污问题日益突出。在洞庭湖地区,个别大型养殖场随意排污,臭味熏天,地下水氨氮超标,严重影响着居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湖南省岳阳县是全国生猪百强县,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治污压力大。岳阳县划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探索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目前全县有60余家规模养殖场建设了就地消纳场所和设施,有100余家养殖场户与种植基地开展种养合作,基本实现了粪污就地消纳。
岳阳是一个缩影。2010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达到1268.26万吨,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6%;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为102.48万吨和16.04万吨,分别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38%和56%;全国有24个省份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到本省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0%以上。畜禽粪污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解决畜禽废弃物污染,势在必行。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说,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
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15年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降低132万吨和10万吨,降幅达11.5%和15.4%,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综合利用率从2012年的50%提高到2015年的近60%。
变沼气、变肥料,资源化利用是出路
拧开炉灶,“噗”的一声,腾出蓝色的火焰……在上海市崇明区,过去村民怨声载道的生猪粪尿成了家家户户做饭必备的燃气。村里所有的猪粪尿被集中运到沼气工程点集中处理,产生的沼气再供应给村民。崇明区10个乡镇的沼气工程年产气量为231.8万立方米,沼气利用率为70%,可为4030户居民、8个集体食堂稳定提供燃气。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养鸡场,存栏蛋鸡300多万只,每天产生212吨鸡粪。在这里,鸡粪是个宝。离开鸡舍后,通过交错纵横的地下密闭清粪带,鸡粪进入发电厂,混合生产废水经过发酵,生成沼气。沼气脱硫脱水,由两台发电机组转化成电力,并入国家电网。鸡粪经过这一趟“旅行”,能够为附近500户村民供应生活燃料,实现年发电量1400万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4万吨。
能源化利用是畜禽粪污处理的一大方向。马有祥介绍说,粪污转化成沼气、生物天然气或发电上网,为农村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废弃物的高效利用。2015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4193.3万户,受益人口超过2亿人;以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的沼气工程共11万处,年产沼气超过20亿立方米。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的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有一万多头的存栏生猪。公司总经理秦唐勇介绍说,公司建成了5000立方米的有机肥料厂,通过发酵处理,猪粪变成了商品有机肥料。年处理猪粪达到3.2万吨,年产有机肥达1.5万吨。“过去把猪粪视为企业的负担;如今有机肥成企业的利润新增长点。”
“畜禽粪污可制作成有机肥,投资成本较小,就地利用方便,对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增产有重要作用。”马有祥说,有关部门按照支持耕地地力保护的政策目标,创新补贴方式方法,通过推广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提升耕地地力。
转变成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生产农用有机肥,是资源化处理的主要方向。马有祥表示,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
促升级、调结构,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
全面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运行机制、科技支撑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比如,受区域内畜禽粪污等主要原料供给总量、持续稳定性和运输半径等条件限制,沼气大规模生产制约因素明显,在有机肥上,种地的不养猪,养猪的不种地,种养分离导致畜禽粪肥还田难。
“未来,相关部门要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总结推广一批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模式。”马有祥说。
提高规模养殖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畜禽粪污产生。马有祥介绍说,农业部推进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粪污无害化,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截至2015年,共创建示范场3928家。实施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支持养殖场改扩建和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提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目前,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比重达到50%。
不断优化结构,实现农牧结合。农业部加快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转型,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启动实施奶牛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支持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和饲草料基地。
马有祥说,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仅是回应群众的热切期望,更能破解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大和废弃物利用不足的矛盾,让农业回归绿色。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畜禽养殖废弃物影响究竟有多大?处理有多难?:http://www.3jise.com/article/69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