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地2017准备怎么干?各地的脱贫标准是啥?
探究脱贫攻坚难在哪里,社会各方怎样参与进来,如何避免数字脱贫。
问 脱贫到如今,攻坚难在哪儿
基础设施薄弱,地方财力不足,农村劳动力流失
记者: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目前脱贫攻坚的复杂性、艰巨性体现在哪儿?
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夺石当:目前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脱贫任务艰巨,形式主义影响脱贫实效,帮扶方式较单一,“造血式”可持续发展扶贫产业难度大,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还不高,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时有发生,稳定脱贫任务艰巨。一些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主观能动性不足,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
贵州省毕节市扶贫办主任颜岭:一是脱贫任务艰巨。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现在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以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远离城市中心等为主要特征的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且投资较平原地区翻番,地方财力难以负担,把农产品变为商品存在“豆腐盘成肉价钱”的现状。
三是增收渠道狭窄。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极贫乡镇等特困地区贫困群众收入主要靠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或者外出务工,增收渠道十分狭窄。
四是农业主体流失。农村劳动力流失,有发展思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都转移到城市,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发展农业产业缺乏经营主体,存在“弱势群体经营弱势产业”的恶性循环。
记者:如何落实好中央政府提出的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强化资金监管这方面的要求?
夺石当:今年云南要解决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将以特困群体和特困区域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化精准扶贫、集中力量攻坚、推动稳定脱贫、激发内生动力、强化资金管理,力争在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少数民族团结进步脱贫、生态文明脱贫上作出示范。
贵州省遵义市扶贫办主任刘强:在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上,我们要持续用好“精准扶贫剧场”“扶贫大喇叭”“空中扶贫讲堂”等载体,大力宣传“贫穷不可怕不可耻,躺在政府扶持上不思进取就可怕可耻”的思想,引导全社会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学习,坚决做到扶贫不扶懒、扶贫不养富。在强化资金监管上,建立扶贫项目监管新机制,建立扶贫龙头企业联审新机制。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
问 “输血”变“造血”,企业如何参与好
依靠市场力量,释放经济潜能,鼓励投资创业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地方扶贫中,社会力量的加入带来了哪些优势和活力呢?
夺石当:当前以政府为扶贫主体的模式面临“钱从哪来”“钱花哪去”的双重困境。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有效缓解这两大难题,尤其是社会力量通过教育、产业扶贫等模式,扶到点上、根上。同时,有助于释放经济发展的潜能。鼓励和吸引更多非公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创业,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既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也可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延伸和可持续,释放贫困地区的市场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刘强: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政府有职责,社会有责任,民众有义务。当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还存在着“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局面,社会力量对精准扶贫的支持、支撑作用还有发挥潜力。因此,不能把扶贫只当作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而是要发动社会力量、各方面力量共同来做;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行政力量来推动,还要运用市场的手段和方式,依靠市场的力量、社会的资源来推动。
问 如何防止“假脱贫”“被脱贫”
时间服从质量,不搞盲目攀比,常态督查督办
记者: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现象,如何看待?
夺石当:这说明扶贫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没有尊重扶贫工作客观规律,没有处理好速度与成效的关系,扶贫方式过于简单化,追求短期效果。
中央明确脱贫攻坚目标后,地方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急躁。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对脱贫目标层层加码;有的不考虑稳定脱贫,单纯计算当年收入,把贫困人口“算”出去;有的不研究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措施,简单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二是拖延。有些地方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上比较被动,贫困群众满意度低。
记者:如何避免这些现象?
颜岭:坚持时间进度服从质量,不盲目攀比,坚决防止出现“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现象。一要防止急躁症。综合考虑贫困人口规模、贫困程度、发展基础、投入力度等因素,科学调整贫困退出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防止不切实际的层层加码,坚决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二要防止拖延病。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克服挤出效应,避免歇口气的想法,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刘强:我们依托大数据实施精准扶贫,构建形成遵义扶贫云平台,推动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投向更精准、扶贫管理更精准。对贫困县开展蹲点督查督导,实行常态化督查督办,对工作不力的单位采取挂黄牌督办,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管理。对存在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情况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各地明确今年脱贫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记者梳理发现,至少有24个省份在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当地年内具体脱贫人口数量任务。其中河南、云南、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四川等7个省份,明确今年脱贫人口达到或超过100万。
明确今年脱贫任务为128万人的湖北省,提出大力整合扶贫资源,坚持先难后易,切实把脱贫攻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广西提出今年确保110万贫困人口脱贫,坚持实行督查、通报、协调三项制度,落实脱贫摘帽退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和第三方评估工作。贵州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居全国首位。今年贵州明确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易地搬迁扶贫75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3500个。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吉林省委副主委王欣表示,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阶段,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在考核是否脱贫时,除了要看收入的数字指标外,更要看其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各地脱贫有何标准?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确定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标准和程序。
意见提出,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村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可退出;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经层层审核后退出。
记者采访发现,四川、广西、云南、河南等地均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四川省在贫困户脱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细化为“一超六有”,增加了“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贫困村退出标准为“一低五有”,贫困发生率低于3%,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贫困县退出标准为“一低三有”,即贫困发生率低于3%,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脱贫标准更为细化。以贫困户脱贫为例,广西要求按照“八有一超”标准执行。“八有”指有收入来源、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饮用水、有电用、有电视看;“一超”指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在住房保障一项,细化成了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含)以上(包括厅堂、厨房、卫生间等生活附属房屋面积)等三个方面。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同心县罗家河湾村村医马玉花说,现在贫困户的脱贫标准和退出机制很清晰,但最终还需要贫困户认同,因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直接。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2017脱贫攻坚怎么干?各地脱贫有何标准?:http://www.3jise.com/article/7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