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五个案例看懂土地流转的好处

    土地流转有什么好处?下面我们通过以下五个案例,让你看懂土地流转到底有什么好处?

案例1:音坑乡下淤村

    下淤村的土地流转致富经

    “以前,我自个儿种地,几乎没什么收入。现在,我把家里的田地全流转给了村委会,不仅每年可以拿租金,还能腾出功夫帮村里干些活儿,这样一来,我的年收入就翻了好几番。”近日,谈起土地流转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音坑乡下淤村58岁的叶志春高兴地表示。

    叶志春是该村的一个普通村民。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村子里搬石头铺道路,美化村庄环境。叶志春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他将家中的4亩田地陆陆续续流转给村里,每年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租金。土地流转后,他的时间就空了,村里哪里需要劳工,哪里就有他的影子,种植、修路、绿化……这些活儿在他看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事让他的年收入突破万元。“帮村里干活,一天可以拿到100元的工资,一个月平均能做20多天,一年下来就是3万多元,再加上租金,这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叶志春掐着指头算着自己的年收入。

    据了解,叶志春只是下淤村土地流转后、农民实现增收的一个缩影。下淤村村主任叶志新相告,自2012年开始,村委会以每年每亩700元的租金、每3年增加15%的方式陆续向130多家农户流转150余亩土地用于创建农业创意园。农业创意园于2014年正式启用,采取“向日葵——油菜”创意模式,通过错开花期多批次栽培,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农业创意园带动了乡村旅游,农家乐从最早只有几家发展成现在的几十家。”叶志新相告,这两年下淤村致力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全村上下发展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

案例2:杨林镇川南新村

    李小英的“如意算盘”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是一个能照顾年迈公公的儿媳妇。迫于生计,丈夫外出打工,家里的一切都落到了她的身上。4年前,她将家里的4亩水田都流转给了家边上的“运盛农场”,自己也去农场当了“职业农民”,在她的算盘中这是一笔赚了的“生意”。她就是——李小英。

    李小英的家在杨林镇川南新村,独门独户,是一栋上个世纪90年代造的砖瓦房,上面一层连门都没有装,外墙也没粉刷。离她家不到百米处就是她做工的“运盛农场”。今天李小英准备利用上班之余裹粽子,因为这几天在东阳打工的丈夫回家了,裹粽子是要让老公带走。“爸,快吃早饭吧,我得去上班了。”7点快到了,李小英将早饭送到了公公詹贵元的床前,老人有些老年痴呆,平时的生活都由儿媳妇照料。两个小孩都在镇上读小学,平日里都住校,这让李小英轻松不少。

    41岁的李小英看着有些黝黑,但做事却非常干练。“也是没办法,家里老人小孩总得有人照顾吧。现在挺好,至少家里的日常开支我基本能挣回来。”当被问起为什么不选择外出打工时,李小英无奈中却透露着幸福感。

    李小英的幸福感就来自家门口的农场。她家原来有4亩多田地,几年前丈夫迫于生活压力选择外出打工,而她一个人根本看管不过来这么多田地。“家里劳动力不足,什么都是雇人的,一年下来收成是有,但本钱也很大,只敢种种大豆,大部分时间都荒着。”2011年,田地运盛农场的“农场主”余运贵来询问流转的事宜,李小英当即答应了将4亩水田都流转给他,只留了家门口的一点菜园地。“我算了一下,土地租金足够买一家人口粮,我还能去农场干活挣钱。”

    在去农场干活之前,李小英家里除了丈夫每年打工挣来的几万元钱外,她自己也做点来料加工活。“做那个太辛苦,想多挣几个钱往往一天要花上12个小时坐在那,有时候腰都僵了,每天也就挣50元左右。”农场的事情多,养蚕、养食用菌、种大豆……但在李小英眼中这些都不是事儿,因为离家近,她随时都能照看着公公,干一天还能挣70元钱,工作也就8小时,不耽误家务活。

    这两天农场的蚕结了茧,李小英和其他几个村妇就在蚕室里收拾,时间还早,她们又去桑园里修剪桑枝。“每天做的就是农活,说不上辛苦。”在农场里帮忙的近10个农妇都是和李小英一样的情况,将土地流转给了农场,然后又到农场里干活。“一年在这农场赚差不多2万元,我算出工少的,她们赚得多的不止这个数。”李小英说,她挣的钱够家里日常开销了,丈夫挣的钱都存着,再存点钱就计划造新房了。

案例3:苏庄镇茗富村

    从荒废土地到财富洼地

    在我县最偏远的苏庄镇茗富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呈现在记者眼前:农民们正在田间辛勤的劳作,他们用汗水在一片片肥沃的土地里播种下皇菊苗。

    难以想象,这片种满皇菊的土地曾经是长满杂草的抛荒地。“以前这里安静得只能听到鸟鸣声,通往农田和山林的道路也是狭窄崎岖,车辆难以通行。”当地村民是这么描述茗富村的。如今的村庄不仅充满了生机,道路也变得更加通畅明亮了。带给村子如此天翻地覆变化的正是土地流转。

    据了解,自去年4月份,浙江伟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每亩150—260元的价格向茗富村300多家村民流转了400余亩荒田用于开创智慧农业,种植有机大米、皇菊等高价值的植物;又以每亩20元的价格流转了2万余亩山林,向村民们收购茶叶、山茶油、有机笋和有机猕猴桃等。同时,为了便于运送农作物,公司修建了4.5公里的山路和5座水泥桥。

    今年54岁的村民黄锡光把家中4亩荒田流转给浙江伟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就在公司的基地里干起耕地、种植等农活。“不仅每年能拿到几百元荒田的租金,每个月还有打工钱。天气好的月份一个月就有五六千的工资,梅雨季节也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黄锡光满是欢喜地告诉记者,他原来在安徽合肥打工,一个月至多3000元,而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都留守在老家,常常聚少离多,如今实现了在家门口的就业,不仅收入稳定了,又能和亲人们相聚在一起。

    “去年种植的50余亩农田收获了1万斤有机大米,1公斤有机大米卖出了近百元的高价;今年又将新种植150余亩皇菊,金秋十月又将迎来赏菊节,带动乡村旅游。”浙江伟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卫勤对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本就是茗富村富楼自然村人的汪卫勤,在杭州的一家上市公司上班,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见老家大面积的荒地,感到十分震惊,于是他决心要让这片荒田重新绽放出生命力。如今通过土地流转这种方式看到荒田都变成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汪卫勤的心里激动不已。

案例4:长虹乡台回山

    “种”风景 “卖”生态

    提起长虹乡台回山,不仅全县人民家喻户晓,这几年更是凭着“江南小布达拉宫”的名声红遍全省。每年油菜花开的时节,台回山的人气爆棚,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然而,花开花落景不同,农家乐的火爆场景往往只出现在每年油菜花开时节,生意受花期的直接影响。从去年开始,这一尴尬局面逐渐被打破,“秘密武器”竟是土地流转。

    邱德田是台回山农家乐“闽台农庄”的主人,也是土地流转的受益者。2011年,在外务工的邱德田回老家台回山创办起了“闽台农家”。起初,生意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第一年的纯收入仅为几千元。随着连续两届油菜花节的举办,台回山的乡村旅游被“推波助澜”。去年春天,邱德田的农家乐就赚了四五万元。然而,油菜花期短,好景不长。“最忙的时节过去了,来台回山的游客量骤减。”邱德田并不满足于短暂的油菜花期带来的利润。

    去年4月,村集体统一流转村民的土地种植向日葵。邱德田积极配合,率先将自己家中的1.2亩地进行流转。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时一亩地除去化肥、种子、劳务等收入只有两三百元,而现在一亩地租出去除了每年有500元租金,种植的向日葵花海又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仅一个月的时间比前年多赚了近万元。从原先零散的种植油菜花,到现在统一发展,种出不同的生态风景让台回山的人气越来越旺。

    今年油菜花黄时节,来台回山的游客一拨接一拨,吃土菜要排队,农家乐床位爆满。邱德田掐指一算,今年截至5月底,纯收入已达7万元。

    今年4月,村集体又把农田全部流转给了开化忆宿台回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创意农业:种植彩色水稻、建设“蜜蜂小镇”高档民宿等。尝到甜头的村民们更加支持生态造景,短短三天,涉及的84户农户240亩土地流转顺利完成。“彩色水稻在开化很少见,观赏价值大,到时候肯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农家乐的生意又得‘火’一把。”邱德田对创意农业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农家乐的信心。

案例5:音坑乡明廉村

    一个“职业农民”的土地流转心声

    近日,记者在音坑乡明廉村城郊生态创意农业设施果蔬基地里看到,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销往县城各大市场。

    据了解,明廉村目前已有近百名50岁以上的农民成为开化菁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固定员工。“菁山农业”董事长胡铁毅介绍,从2013年开始,公司向明廉村村民陆续流转了520余亩农田,于2014年7月开工建成设施大棚300多个,用于种植辣椒、芦笋、西红柿、火龙果、葡萄等多种果蔬。土地流转后,该村大部分在家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

    今年53岁的叶贤明便是土地流转后到“菁山农业”做事的员工。2013年,叶贤明把家中的2亩农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给菁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便在果蔬基地里负责耕地工作。“以前自己的2亩农田都用来种植水稻,也就够一大家子吃粮,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后,我不仅每年能拿到1400元租金,还能成为这里的长期员工。”谈起现在的工作,叶贤明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都是用拖拉机耕地,一点儿也不累,在这里工作不仅能顾家又稳定,而且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一年下来加上租金就有近3万元的收入。

    在西红柿大棚里,今年65岁的叶夏友正在用烟熏剂防治病虫害。“每天的工作不算累,这段时间就是在大棚里拔草除虫。”叶夏友蹲在地上一边点燃手中的烟熏剂一边说,以前他一直以务农为生,每年都是看天吃饭、收入不多。如今,他将家里的2亩土地流转出去后,一年下来,可以赚不少钱贴补家用。“家门口的土地变成了产业园,既拿到了土地租金,又赚到了打工的酬金,还有退休金,养老足够了。”菁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张万炳告诉记者,他原是明廉村的老村支书,自2011年退休后就在家种田,现在他把家中的1亩2分地流转给公司后,自己就在这负责组织筹建等工作,年收入3万余元,老伴叶水珠也在公司食堂上班,收入稳定,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

 

相关阅读

    土地流转了农民到底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案例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好处

    农村土地流转的七大好处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五个案例看懂土地流转的好处:http://www.3jise.com/article/13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