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蓬溪县土地流转 转出农村新景象

  近年来,蓬溪县一直把土地流转作为实现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的重要条件和举措,下大力气抓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这一“转”,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盘活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效益,实现了农业产业升级,最终“转”出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新景象。

  “转”大农业规模经营

  蓬溪是一个农业大县。实行土地流转前,全县农业产业总量上虽已有较大规模,但农户分散经营、信息不对称、生产不规范等难题仍很突出,未形成特色鲜明、规模经营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我县把土地流转工作与主导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粮油、果蔬、中药材、林业、生猪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行土地经营权租赁、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我县还在总结推广农村耕地流转“委托代耕”制、“寄种(养)”制、合作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促进耕地规模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到目前为止,全县承包耕地流转出面积22.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1.17%。在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转包耕地面积10.45万亩,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47.07%;出租9.2万亩,占41.44%;转让0.24万亩,占1.08%;互换2.02万亩,占9.1%;入股0.29万亩,占1.31%。规范签订书面流转合同8.65万份,面积20.3万亩,占流转总量的91.44%。

  “转”动产业结构调整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对象,主要是农村的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单位,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几年前住的是瓦房,而今住进小洋房,仅仙桃种植年收入就达5万元,要不是当年流转土地大胆种果树,好日子哪能来得这么快哟!”任隆镇八角村村民李春林当初果断放弃在外打工,选择回乡流转土地种植了10亩蓬溪仙桃,使其成为每年稳赚的“摇钱树”。

  任隆镇八角村、白泥垭村、红五村等通过耕地流转将3670余亩坡地以原来种植粮食为主,全部调整为种植蓬溪仙桃,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其产品远销成都、重庆,供不应求,果农收入大幅增加。

  通过土地流转大户的带动,我县已基本形成茶叶、无公害蔬菜、水果、油菜、蘑菇、原生态鹅、PIC生猪、花卉、中药材、九叶青花椒等十大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县有1400余户懂技术、有市场经验的当地农户或种植业主承租两季田4000余亩从事蘑菇和无公害蔬菜种植,不仅使两季田亩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还培肥了地力,带动了现代循环农业发展。

  同时,土地流转有力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打造出蓬溪仙桃、溪芝鹅、青花椒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带动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天福杏鲍菇、宝梵金薯、世成核桃、民富蔬菜、红江白芷等,都是通过土地流转后调整出来的主导产业。

  “转”出农民双重收益

  我县一批大规模、上档次、高效益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集中土地、集中经营、集中加工和集中销售,实现土地流转增值增效,产生“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效果。

  企业与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可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农民收入,由过去单一的种植收入转向土地租金、股金分红、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多元化收入。在蓬溪现代农业示范区,琪英菌业公司流转了天福镇长坪村的土地,建立了西南地区大规模的杏鲍菇生产基地。而流转土地给公司的村民除了每年的土地租金,还可以在公司挣得每个月1500—3000元以上的工资。

  “我家世代农民,现在终于从家庭经营中转移出来,这得感谢土地流转的好政策。”在琪英菌业的包装车间里,正在装袋的工人王林告诉记者,她前年进厂,到现在已有3年的时间了,说起在家门口就业,王林很是感慨。她说,这几年,她们全家把承包田租给了琪英菌业,除获取租金外,家里人都在那里干活,连原来外出打工的丈夫也回到了家门口就业,每年增收3万多。

  而常乐镇拱市村在返乡成功人士蒋乙嘉的带动下,通过土地流转,利用90%以上的土地连片种植了地涌金莲、柚子、核桃等产业,从此摘掉了“贫穷村”的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农村土地流转后,不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的非农收入。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蓬溪县土地流转 转出农村新景象:http://www.3jise.com/article/1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