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的宏观经济调控除了熟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外,还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了土地政策,控制投资所需土地,即“地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特殊国情、特定发展阶段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自2004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积极参与宏观调控,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土地调控政策,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介绍2003年以来土地参与宏观管理与调控的背景。
经济过热与土地的供应过多密切相关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增长。2004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 010。而中国的投资增长又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扩张型投资,以直接占用新的建设用地为前提条件。在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迹象,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的增长,到2004年第一季度,部分行业投资规模过大、 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2002年,我国GDP突破10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 202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16.1%,增速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初步显现。但这一年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增长速度还基本正常,如钢铁和水泥的投资增长速度只有19.7%和9.7%。
到了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上半年消费及GDP增长速度都受到较大影响,为了确保年初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第二季度开始,扩大投资就成为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手段。第一季度承接2002年快速增长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8.2%。而到了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同比回落3.2%,增速为1992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但是,第二季度的投资增速很快,总量为第一季度投资总量的2.14倍。2003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5 118亿元,同比增长26.7%,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1998年的25.5%上升到26.7%,经济增长已经严重依赖投资的增长。其中,个别行业已经显现出增长过快的迹象,例如,在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96.6%,电解铝增长92.9%,水泥增长121.9%,汽车增长87.2%。
到了2004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 788亿元,同比增长43%;投资与GDP的增速比超过了4.4:1,超过了1994年;钢铁、水泥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07.2%和101.4%,电解铝的投资也达到39.3%;新开工项目19 234个,同比增长31.1%。值得注意的是,投资领域此时已出现两个极为严重的问题:一是投资结构不合理。2004年第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75.8%, 而第一产业投资只增长0.4%,第三产业(包括房地产)投资增长37.7%,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成倍增长。二 是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即使在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初步显现效果,投资增长较快的势头有所缓解的情况下,2004年1-5月份,新开工项目仍猛增至45 779 个,比第一季度增长13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7万元;1-5月份地方项目投资增幅达到44.4%;从行业来看,钢铁、水泥和铝业投资分别增长76.6%、55.3%和38%。
这样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必然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需要大量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落实投资,各地大设开发区。到2004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6 866个,规划面积达3.86万平方千米,超过了现有全国城镇建设用地3.15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根据国土资源公报,2002年,建设用地净增加40.9万公顷,其中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9.65万公顷;2003年,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其中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背景:中国经济过热与土地供应过多密切相关?:http://www.3jise.com/article/2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