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农村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农村养老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约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六成。同时,留守老人的数量正逐年增多。
当农民老了,靠什么来养老?是子女,还是土地,或是其他?这已经成为当下不可避免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养儿防老”逐渐弱化
当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是三种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但鉴于传统观念和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偏低的原因,使得前两者无疑在农村的养老体系中占据了相对主导的地位。
而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和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农村“养儿防老”的赡养模式已经严重弱化,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难的问题愈加凸显,大量农田因留守老人无力从事劳动生产而被撂荒。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指出,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且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面临更多困难。数据显示,只有15.9%的农村老年人感觉养老目前没有困难,而47%的农村老人认为钱不够花,42.3%认为病痛较多,两项数据均超出城镇10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倾向于同子女住在一起,且名下有房产的老人比例在逐步降低。这一现象在农村家庭中更加明显,原因或为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把房子交给子女换得子女养老。
上海财经大学去年5月公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农村留守老人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调查中的空巢家庭超过半数。近四成的农村老人“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存在诸多困境。其中看病、买菜、购买生活用品、料理家务等这些原本普通家庭养老能够承担的事宜,现在都变成农村老人生活中的困难,仅依靠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养儿防老”逐渐弱化,各地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换养老的“以地养老”模式自然运营而生。
“以地养老”试水
近年来,浙江、江西、山东等地纷纷探索用宅基地换养老的模式,通过盘活农村老年人的宅基地等资源,使其获得一定的财产收入,同时将这些老年人安置到养老院集中居住,在保持其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村集体或合作社流转其宅基地使用权用于资源开发利用,收益归老年人所有,以保障其养老质量。
同时,河北、宁夏等地也在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养老的方式,由当地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一定年龄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承包地进行集中经营和机械化生产,而参与到该模式中的老年人则可以入住到该村养老院,养老所支出的费用将从土地的收益中获得补偿。
多地的实践表明,这种以土地流转支撑起来的农村养老模式,确实成为解决当下农民养老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有专家分析指出,我国60岁左右的老人仍然是农村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力,可由于经营方式固化、农村规模经营水平差等原因,导致农民并未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
另外,由于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等用益物权不能给农民带来收益,农民无财产性收入。土地资源要素不能进行市场配置,因而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农民以土地作为生活保障的权益不能体现。
还有观点认为,因集体建设用地在所有权上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对于用地的主体有限制,不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之外的人来使用集体的建设用地,这会让“以地养老”在操作上存在一定局限。
探索多样化互助养老
其实,在目前家庭和社会养老经济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充分释放土地红利,更是强化土地养老功能的有效途径。
中央于2014年底通过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特别是在《不动产登记条例》出台后,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的确权登记,更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以地养老”的养老模式。
未来除了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保护农民基本财产权利,并以此强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互助养老模式,这是解决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困境的关键一步。
对此,早在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就提出,要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
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部有关专家提出,未来在农村还可探讨居家养老、自助养老相结合等多种养老模式。
专家认为,农村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可以依托社区建立和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老年人生活还是在家庭,但可享受到社区服务,资金也由家庭和政府共同承担。这样既照顾到老年人希望在熟悉的环境度过晚年的情绪,也能满足他们的服务需求,而且比建立机构性的养老院花费的成本低,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之一。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银发潮”来袭 农村试水宅基地换养老:http://www.3jise.com/article/51423.html